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節氣看鄉村·振興更“京”彩| 善用滴水 種好糧菜

發佈時間:2023-02-20 09:58:55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魏昕悅 張慶華 | 責任編輯:王靜

雨水節氣前,北京應時下了一場小雨,部分地區還飄落了雪花。順義區趙全營鎮萬畝方示範基地的小麥聞雨至,悄悄探了探頭,又把半截青綠縮進了泥土中,它們也在享受最後的“賴床”。涼雨落,河冰破,草木即將返青,一切似乎都在預告:雨水將至。

雨水,大自然開始向大地輸送生長動力的信號。千百年農耕文明,農業與水,“姻緣”不斷。水是農業的“命根子”,一點一滴,當思來之不易。對於全面建設“節水型城市”的北京來説,農業追求用最少的水、得最高的産,尤為重要。

“小導管”裏的大智慧

海淀上莊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的10萬平方米智慧聯棟溫室內,一串串飽滿的串收小番茄長勢喜人。“這一批又會有一個好收成。”李新旭捧起一串笑著説。作為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的負責人、一名高級農藝師,李新旭送別一批又一批番茄走出這個溫室,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是2021年北京市“3個100”重點工程之一,也是全市高效設施農業發展計劃的首個示範項目。與傳統種植不同,這裡的番茄秧植根于長方條狀的椰糠“土壤”中,攀著牽引繩向上生長,所需水肥則通過植株根部附近的滴灌導管來提供,按照設定好的程式定時開啟水肥一體精細化滴灌。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可以根據當日濕度、溫度、植株狀態,對每一株小番茄進行精準施肥和灌溉,實現水肥高效利用。同時,種植基質産生的回液會由回收系統收集到回液罐,經消毒後,重新進入灌溉系統,實現了零廢液排放。

“在水分利用高效率賦能下,這裡每方水能産出60公斤以上番茄、在國內處於領先水準,僅2021年就實現了總節水約1.5萬立方米。”李新旭介紹,通過水肥迴圈利用、智慧調控、品種優化等一系列措施,還能有效降低5%的生産成本。由於植株管理的專業化,每個工人大概可管理4畝地,是普通生産設施勞動效率的2倍以上。

高效率、高品質、高産出是設施農業的一大優勢。據市農業農村局介紹,截至2022年底,全市設施農業數量已經達到18.2萬棟,佔地17.5萬畝,不僅有效支撐了農業節水,還為提高全市蔬菜自給率貢獻了力量。

“大指針”下的小成本

北京興農天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劉紅順正在認真檢查噴灌設施的狀態,雨水節氣過後,就要為農田裏的小麥澆灌返青水了。這架指針式噴灌設施立於大田中央,如沉睡的時鐘,等待節氣的喚醒。

北京市開展“兩田一園”高效節水示範區建設時,北京興農天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是最早一批參與進來的。由其管理的順義區趙全營鎮萬畝方示範基地直到今天依舊是北京市大田農業的典型。在這片廣闊的農田裏,冬播小麥、夏種玉米,兩季作物種植不僅在充盈糧倉上盡顯擔當,更在節水灌溉領域走在了全市前列。

“現在示範基地有指針式、半固定式、卷盤式等不同的噴灌方式,適應不同大小的塊田,除了固定的水肥一體化設施,我們還自主發明瞭移動式水肥機,同時大面積種植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種,如航麥247、京麥11等,節水效果一年比一年好,畝産還在不斷提高。”北京興農天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領算了一筆節水賬,自從2013年引進指針式噴灌以來,相比半固定式噴灌,水費節約了三成左右。

精準化噴灌設施的普及,省的不只是水費,還有人工。“別看這片田大,我加上‘這傢夥’,管理完全夠了。”農田管理員劉紅順對指針式噴灌開啟了誇誇模式,“它全速轉一圈9小時,能根據麥苗需求隨時調節速度、水量,那邊井房裏能把水肥混合,澆水施肥一步到位,又快又節水。”

儘管農業用水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後轉化為了食品,其餘的繼續滋養土地、蒸騰化雨,最終進入大生態迴圈,但為了讓每一滴水都發揮出最大價值,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探索高效精準利用水資源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歇。圍繞旱作農業、節水灌溉、農藝節水、管理節水等,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一直積極開展節水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半固定式噴灌系統、卷盤式噴灌機、圓形噴灌機等先進節水灌溉方式被廣泛接受,滴灌則在果菜生産中被廣泛應用。“我們及時作出灌溉指導,墑情較好時就減少用水,鼓勵農戶因墑灌溉。”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岳煥芳説,“2022年秋冬季,由於土壤墑情較好,全市45個冬小麥監測點平均灌溉凍水量為每畝32.2立方米,比2021年同期減少了29%。”

天將化雨舒清景,萌動生機待綠田。站在新雨過後的麥田裏,筆者努力感受著腳下破土而出的力量,期待著土地裏生長出更多的優質糧食和蔬菜,為首都市民的餐桌不斷增色、添香。

(北京美麗鄉村網供稿 文/魏昕悅 張慶華 來源:北京日報)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