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振興樣版

黑土地上春潮涌動——東北三省鄉村振興觀察

發佈時間:2023-02-10 10:16:08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常曉姣

瑞雪飄飛風光好,白山黑水物華新。

新春佳節,廣袤的東北大地一派喜氣洋洋。村莊裏,年味格外濃厚:人們挂燈籠、貼春聯、逛大集、訪親友……傳統的年俗是遊子們心頭揮之不去的鄉愁。

大棚中,春意盎然,山村“土味年貨”暢銷全國;工廠裏,農民變身産業工人,和城裏人一樣忙碌地完成著訂單;民宿內,土墻灰瓦、張燈結綵,吸引各地遊客來這裡過大年……

東北,就是這樣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

新景象:好生態引來八方客

1月15日,在遼寧盤錦紅海灘風景廊道,參加冰淩穿越挑戰賽的業餘選手在冰淩徒步過程中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遼寧盤錦,紅海灘千里冰封。

一場冰淩穿越挑戰賽熱火朝天。來自各地的近千名冰雪運動愛好者在冰海中穿行,挑戰自我。

俄羅斯徒步愛好者安娜對盤錦紅色鹼蓬草裝扮的海灘感到著迷:“紅海灘我來過多次,這次來想感受一下冬天的海岸。”

一段時間以來,近海養殖讓盤錦濱海生態受到嚴重破壞。經過大刀闊斧治理,當地清理平整圍海養殖總面積達8.59萬畝,新增自然岸線17.6公里,一度消失的鹼蓬草再現,紅海灘笑迎八方遊客。

幾公里外,趙圈河鎮興盛村的“葦海鄉舍”民宿裏,“老闆娘”劉海艷忙著接待各地遊客。“北京的、瀋陽的,哪的遊客都有。”劉海艷笑著説,誰能想到,守在家門口,生意就送上了門。

白雪皚皚,松林如墨。長白山腳下的吉林省臨江市松嶺屯宛如一幅水墨畫。

近年來,當地通過冰雪旅遊業和農業融合發展,擦亮旅遊産業名片。松嶺屯原生態的村貌和宜人景色逐漸被人們知曉,來村裏玩的遊客越來越多。村民王彥偉家裏種了十畝玉米和黃豆,過去一年忙活下來,收入不足萬元。如今,王彥偉在家裏經營起農家樂。“有的外地遊客晚上直接住在家裏,每天有上百元的收入。”

村民把當地的木耳、蘑菇等土特産推薦給遊客,還發展起草莓種植等特色農業。如今,松嶺屯的鄉村旅遊逐漸形成規模,擁有幾十家民宿,近百戶村民通過創業增收致富。

“終於找到北了!”

2022年12月14日拍攝的黑龍江雪鄉景區夜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謝劍飛攝

地處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漠河市北極鎮北紅村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白雪覆蓋村莊,木屋炊煙嫋嫋,如同童話世界。

玩潑水成冰、坐馬拉爬犁、睡東北土炕、體驗東北風情,遊客們在這裡感受最北風光。

北紅村地處我國大陸版圖最北端,也是我國最北脫貧村。近年來,立足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北紅村謀劃發展旅遊産業。

1月12日,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漠河市北極鎮北紅村“遠方故里”民宿,負責人張翠花在清理積雪。新華社記者張濤攝

“村子越變越美,遊客越來越多,這幾天都是滿房,我們有的忙了!”村民張翠花同時經營家庭旅館和青年旅社,近期遊客明顯增多,她聘請了房嫂和廚師幫忙。

駐村第一書記史繼友説,目前,北紅村一半以上的村民從事旅遊産業,家庭旅館達72家,2022年每人平均收入2.25萬元。

黑龍江省對照“乙類乙管”總體方案,在細化、優化各項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推廣冰雪旅遊精品線路,帶火了鄉村遊。春節假期,雪鄉景區平均日接待遊客2400多人,日門票收入20多萬元。

新産業:不出村就能上班賺錢

新春伊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什河街道民合村,北大荒泰華有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各種凈菜正在傳送帶上衝淋清洗。另一間廠房中,預製菜生産線同樣忙碌,各式各樣的菜品被切割塑形、整理包裝。裝箱上車,運往城市大小商超。

“原來守著15畝地,一年忙到頭掙兩萬多塊錢。現在在家門口乾活兒,按時發工資,心裏甭提多踏實了。”54歲的村民韓繼峰在企業做庫房管理員,每月工資3500元,“到了農時,公司很照顧,讓我們不耽誤種地”。

從田間到“舌尖”,從種子到“果子”,這家企業幾乎涵蓋農産品生産全鏈條。公司總經理馬傑介紹,公司年産值2億元,帶動當地就業近500人。

據了解,2022年,黑龍江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9100萬畝,農業農村部門加快産業鏈升級,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65%。

室外天寒地凍,屋內春意盎然。

“這是我們吉林舒蘭的特色農産品,喜歡的朋友可以下單,我們送到您家……”吉林省舒蘭市的“新農人”孟佳寧帶領團隊和村民們抓住春節假期開展網路行銷。

“最近我們主打吉林舒蘭大米,大米品質好,節前很多顧客都來採購,我們順勢掀起了一波銷售小高潮。我們銷售的大米覆蓋了從14.9元到168元的不同價位,最多一天銷售約2萬袋。”孟佳寧説。

新的一年,孟佳寧定下新目標:建立全流程帶貨團隊,通過直播等新興渠道,推廣本地特色農産品,帶動更多農民致富增收。

春節剛過,大山深處的遼寧清原滿族自治縣椽子溝村已經忙碌起來,倉庫裏烘乾完成的草藥壘成了一座座“小山垛”,準備銷往南方,山腰處,另一棟加工廠房正在建設。

“2023年是我們村草藥産業化發展的第一年,以前賣的是草藥,現在開始賣品牌。”椽子溝村黨總支書記季忠英説。

椽子溝村近年來靠發展近萬畝草藥種植,全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5萬餘元。村民腰包鼓了,村幹部卻在琢磨:怎樣才能讓村民收入更高、村莊更富?多次開會研究、外出“取經”,他們發現,村裏的中草藥生産存在産品初級、附加值低、市場狹小的問題。

2022年,村辦企業龍盛中藥材加工有限公司出資,新建160多平方米的加工廠。季忠英説,今年投産後,預計能實現每天生産數千斤草藥,為50余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以前以量取勝,現在咱搞企業,産品價格高了,村民變工人,在家門口就能上班掙工資!”

遼寧聚焦重點環節,發展帶動能力強、富民效果好的特色鄉村産業。日前,提前下達2023年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9.1億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新希望:把鄉愁留在黑土地

吉林省梨樹縣北夏家村,村民們沉浸在合作社年前分紅帶來的喜悅中。

“帶地入社的社員平均一坰地(15畝)分紅1.6萬元,又增收了。”聚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邵亮亮説。

農學專業出身的他大學畢業後返鄉當起“新農人”,帶領村民種植西藍花、鮮食玉米等經濟作物,通過綠色標準化種植提升作物品質。邵亮亮聯繫外貿公司,將西藍花賣到日本、南韓等多個國家。

“一公頃西藍花最高收入七八萬元,種植效益大幅提高。”邵亮亮自豪地説。

今年,邵亮亮打算發展養牛,搞種養迴圈農業。不少在外務工的青壯年村民回鄉過年,找到邵亮亮商議,想留在村裏,和他一起幹。邵亮亮一口答應:“我計劃搞鮮食玉米加工,延長産業鏈,這樣能帶動大夥靠現代農業增收,讓大家越來越有奔頭。”

吉林省在資金保障、能力提升、創業基地和載體驅動等方面為“新農人”提供支援。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吉林省農民工人員返鄉創業累計已近10萬人,直接帶動就業超過40萬人。

春節後,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90後”白領陳雨佳沒有像往年一樣為上班忙碌。她辭掉了城裏工作,選擇回鄉種大米。

陳雨佳的家鄉是“石板大米”的正宗産地,這裡的水稻生長環境優越,品質很好。

“黑龍江不缺農民,但缺會行銷的人,村裏不缺好産品,但缺好銷路。”從抖音直播帶貨到擴大有機種植面積再到養殖稻田鴨和稻田小龍蝦……陳雨佳的公司已吸引多位年輕人投身鄉村,在這裡拼搏出更充實的青春。

2月1日,遼寧省瀋陽市十里河街道花卉基地一位花農在大棚內對蝴蝶蘭進行花間管理。新華社記者姚劍鋒攝

遼寧營口老邊區東崗子村,林立的溫室大棚內花團錦簇,溫暖如春。“花房姑娘”張野正麻利地整理花苗、修剪花枝。

2021年10月,她辭掉了城裏的白領工作,回村種植花卉,當起10棟花棚的“經紀人”。她主動邀請主播來花棚直播,記錄自己的創業故事。鏡頭前,她和主播一起向大家介紹花的生長期、養護知識,吸引了不少粉絲下單訂購。如今,花棚每個月可以採摘鮮花10多次,月銷售額10余萬元。

“這幾年,網路越來越發達,村子發展很快。這就是我夢想的山水田園。”張野説。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