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振興樣版

河北井陘:鄉村振興結碩果 千年古縣煥新生

發佈時間:2023-01-30 10:12:27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常曉姣

香氣四溢的芝麻油、新鮮牛羊肉、眼花繚亂的糖果點心……春節前夕,暖陽高照,在太行山東麓的河北省井陘縣威河西村,大集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附近村民們或步行或騎車,三五成群前來採買年貨。

過去誰也不曾想到,一條坑洼難行的山間土石小路竟搖身一變成了六米寬的集市大道,作為鄉村振興之路的美麗縮影,它無疑見證了井陘這座千年古縣的蝶變。

圖為春節前夕,在太行山東麓的河北省井陘縣威河西村,大集上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新華社記者杜一方攝)

井陘位於晉冀交界處,秦時置縣,距今2000多年曆史。近年來,井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向生態要效益、以山水潤民心,因勢發展全長26.8公里、總面積122.6平方公里的綿蔓河濕地旅遊經濟帶,引導創意農業、文化旅遊等新興業態沿河聚集、擁河發展。

“原來這路又彎又陡,兩邊全是土坯房,頂多門框處砌上一圈青磚,路旁不少豬圈、廁所,垃圾遍地。”今年56歲的威河西村村民閆和平指著遠處説,現在村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家蓋起了三間平房,再也不用過屋外大雨、屋內小雨的日子。

威河西村位於綿蔓河西岸,從前交通閉塞,是個名副其實的窮山溝,20世紀70年代人們靠著牲畜拉水吃,後來建起了碳酸鈣廠,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如今,依託綿蔓河濕地旅遊經濟帶建設,威河西村突出魚、荷花、泉群三大特色,打造泉群養生度假村,投資上千萬元的鱘魚産業園遊客火爆,特色果蔬種植基地生産的彩椒、哈密瓜等陸續上市,整合老舊農宅院50余處發展民宿産業,儼然成了一處網紅打卡地。

“産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去年村集體收入達40多萬元。”威河西村黨支部書記馬志強説,下一步我們計劃發展花海觀光遊、垂釣採摘遊、特色美食遊等項目,讓更多村民享受到鄉村旅遊紅利。

坐落在馬頭紅山腳下的井陘縣洛陽村依山傍水,過去這恰恰成了村莊發展的最大阻礙,由於三面環山、東臨綿蔓河,村裏原來只有一座漫水橋通向外界,一到汛期就靠著兩隻小船來回擺渡,村裏2000多畝蘋果樹常出現兩三毛錢一斤賤賣的情況。

作為綿蔓河濕地旅遊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村,一座去年新建的跨河大橋徹底打通了洛陽村鄉村振興路。地處北緯38度的洛陽村有50餘年蘋果種植歷史,如今建起了以蘋果産業為主導、農文旅深度融合的“蘋安小鎮”。

“以前根本不敢想,窮山溝居然能吃上旅遊飯,我還計劃新建5間民宿、1個飯店。”洛陽村村民于彥秀家的小賣部距離河灘300米,開了近30年,從以前門可羅雀到現在節假日人滿為患。

今年的洛陽村年貨大集開設200多個攤位,採買年貨的遊客絡繹不絕。“去年蘋果成熟時,來俺們村採摘的遊客少説也有八千人。”洛陽村黨支部書記楊俊偉説,小時候總覺得家鄉窮山惡水,現在終於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古村落是井陘獨特的資源,作為國家首批千年古縣,井陘現存千年以上傳統村落73個,擁有中國傳統村落4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個,數量居河北省首位。近年來,井陘縣在建設綿蔓河濕地旅遊經濟帶的同時,打造由東西兩線組成、全長約60公里的太行天路旅遊經濟帶,將藏在深山的傳統村落串珠成鏈。

有“陶瓷水鎮”美譽的南橫口村位於綿蔓河濕地旅遊經濟帶與太行天路旅遊經濟帶交匯處。據唐興善寺碑記載,南橫口村建於西漢,村裏陶瓷製造業自隋唐而始,不斷發展興盛,成為河北四大名窯井陘窯三大片區之一。

圖為冬季的井陘縣綿蔓河濕地鳥類成群。(新華社記者杜一方攝)

近年來,南橫口村依託井陘古瓷窯的資源優勢,本著“先保護後開發、修舊如舊、體現特色”的原則,對村內明清古建築進行了復古式修繕,整理出一批集吃、住、玩、遊、購于一體的風情小院,打造陶瓷文化古村落和濱水景觀帶。

昔日窮山溝化身文化旅遊“好風景”,一幅生機盎然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在千年古縣井陘徐徐鋪展。當地許多村民眼見遊人如織,不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紛紛選擇在村裏開起農家院,既能掙錢又能顧家。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