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農業強國?——一論農業強國
發佈時間:2023-01-04 08:53:40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這是大國現代化藍圖中令人嚮往的三農畫卷,這是古老鄉土大地上催人奮進的時代號角。習近平總書記在年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並對建設什麼樣的農業強國、怎樣建設農業強國進行了全面部署。從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重要論斷,我們一路走來,重農目標一以貫之,強農路徑愈發清晰,三農前景愈加廣闊,終於走到了這個重要時刻: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有了時間表和路線圖,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可觸及。
目標是指引前進的燈塔。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先得明確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農業強國?
這個目標首先應該符合農業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具有全球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徵。要做到供給保障強,能夠立足本國基本解決吃飯問題,以穩定安全的農業供給為國家發展夯實根基;科技裝備強,有高水準農業科技和現代農業裝備設施,農業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和資源利用率較高;經營體系強,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揮三次産業融合發展的乘數效應,把農村資源優勢轉化為産品優勢、産業優勢;産業韌性強,農業産業實現延鏈、補鏈、強鏈,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性較高;競爭能力強,不僅産品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優勢,還有較強的規則制定權、産品定價權、資源掌控權。只有達到了這些標準,才稱得上農業強國。
而立足我國國情農情,建設農業強國也需要體現中國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的國土面積、資源稟賦等條件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大資本大農場的歐美模式,也不像東歐、南美一些國家有那樣大的平原,更沒法套用日韓這樣人口與土地規模國家的發展經驗。大國小農、人口眾多、資源不均、農民大國、農業古國,這些因素讓中國的農業強國建設沒有先例可循,但也給我們打開了建構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機會之窗。中國的現代化只能是中國式的,也必須是中國式的,中國的農業強國建設也不例外。
建設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首先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一定是全面貫徹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糧食安全方針,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而從農業強國的新要求新任務出發,還要堅持産量産能一起抓、數量品質一起抓、生産生態一起抓,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關鍵要依託雙層經營體制走好適度之路。我國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小農數量眾多,要充分發揮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優勢,走適度規模經營之路。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適度”,既要瞄準農業提質增效要求,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農業效率和效益,又要兼顧2億多小農戶發展需求,廣泛開展面向小農的社會化服務,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讓他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建設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要以農業生態低碳發展為持續動力。綠色是農業底色,生態是農業底盤,生態低碳是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價值取向。我國農業資源總量較大,但每人平均佔有量低,資源約束仍然趨緊。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著力避免“先污染、後治理”的模式,摒棄竭澤而漁、焚藪而田的思路,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利用,努力實現農業生産、鄉村生態、農民生活的良性迴圈,讓生態農業、低碳鄉村成為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亮色,守住綠水青山,收穫金山銀山,以美麗鄉村扮靚美麗中國的內在肌理。
建設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要依託農耕文明的深厚“家底”。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是我們建設農業強國不可多得的歷史饋贈和寶貴財富,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價值依歸。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應善於從農耕文明中汲取養分,同時又要通過建設農業強國賡續農耕文明,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潤澤鄉土大地,實現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農耕文明與城市文明交相輝映,建設形神兼備的和美鄉村。
建設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重點在於紮實推進共同富裕。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也是農業強國的建設主體,更應成為農強國強的主要受益者。當前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農民農村還是短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比較明顯,要實現農民富裕富足目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就決定了建設農業強國,必須把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擺在突出的位置,加快補齊三農發展短板,著力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讓農民早日過上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的生活。
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前途光明,任重道遠,需要靠我們拼出來、幹出來、奮鬥出來。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讓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用愚公移山的志氣、滴水穿石的毅力,接續奮鬥,不懈前行,書寫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新篇章。(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