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振興樣版

果園裏活躍著博士後

發佈時間:2023-01-03 13:55:25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走,下地了!”王術波一邊招呼,一邊跨上農用車。于聰偉和姜雨林則利索地一偏腿兒,順勢坐進車鬥裏。小車疾馳在鄉間小路上,5分鐘後,就到了平谷峪口鎮西營村智慧果園。果園裏種著300多畝大桃和梨。王術波、于聰偉和姜雨林都是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的平谷專項博士後。包括他們在內的十來個年輕人,用一套智慧系統,將果園管理得井井有條。

何雄奎教授帶領博士後活躍在平谷果園

博士後種桃,是怎樣一個情形?“嗡嗡嗡……”隨著一陣轟鳴聲,一架6旋翼無人機飛了起來,穩穩懸停在一片桃樹的上方。姜雨林撥動遙控器上的按鈕,無人機6個噴頭噴出細細的水霧,霧化農藥瞬間彌散開來。“突突突……”樹下,一輛綠色的“小坦克”奔跑在兩行桃樹間。“小坦克”頭部幾個噴頭噴射出農藥霧滴,均勻灑落在了兩側葉面上。“小坦克”不用人操控,自己背著一個鐳射雷達當“眼睛”。“眼睛”把整棵果樹的形狀與葉片密度測成點源雲圖,通過點源密度的變化,可以測算出樹葉的綠色植物量在不同部位的葉面指數,再由“小坦克”進行計算,實現精準噴霧。天上飛著無人機,地上跑著“小坦克”,“空陸結合”全方位進行果樹養護。果園裏還有精準對靶授粉機器人,花期準確定位花朵位置,操控機械臂“叼”著毛筆授粉;採摘季則換成機械手,進行無人採摘。王術波、于聰偉等人還架設了蟲情測報系統、物聯網風吸式物體防蟲燈、智慧防凍機、智慧滴灌水肥藥一體化系統、小型氣象站、環境感測器等數十種作業裝置與設備設施。大螢幕上實時顯示著土肥水、氣象與環境、作物長勢、産量等相關數據。博士後帶著研究生,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來指導農戶種桃樹,十來個人就取代了過去五六十個農民的全部工作,種桃科研兩不誤。

“小坦克”進行地面噴藥作業

作為中國農業大學平谷專項首批博士後,這幾位可不是來短期實踐調研的。他們都是平谷區引進的高端人才,田間地頭就是工作場所,種大桃就是日常工作。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院長何雄奎教授介紹,中國農大與平谷區“農業中關村”的發展定位高度契合,雙方簽署區校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成為落地平谷區的首批校地共建項目。

“老師承擔學校本部的日常教學科研,無法全時常駐平谷基地。研究生可以長期駐紮一線,但難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實際生産需要。博士後作為專職科研人員,可以常駐平谷工作,他們經過了系統的博士研究生科研訓練,可以獨立承擔科技創新工作。”何雄奎教授解釋博士後下鄉種桃的原因。2021年6月,由中國農業大學、平谷區委組織部、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負責人何雄奎教授三方共建的“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平谷博士後專項”成立,招收一批全職在平谷工作、從事農業無人機系統裝備研發和成果轉移轉化的博士後。三方對博士後進行管理考核,共同承擔博士後每人每年30萬元的資助。博士後同時享受當地子女教育、就醫、住房等人才待遇。平谷區還為他們安排了人才公寓。“學農業就一定要下地,辦公室裏種不出糧食來。”在中國農大,老師經常這麼教育學生。如今,王術波對這句話的理解更深刻了。他和夥伴們都很珍惜這個平臺。“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將論文寫在京郊大地上,打造未來智慧果園建設樣板。”王術波説。  

如今,該專項已有4名博士後進站,後續還將引進6名。最終,將有10名專項博士後及數十名研究生在平谷全職工作,形成一個常駐平谷的以博士後為核心的科研團隊。  

新聞背景:10年來北京培養博士後5000余人。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緊緊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北京建設發展全局,以首善標準精心佈局,優化博士後站建設,築巢引鳳,激活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的“一池春水”。如今,北京市已有博士後設站單位552家。其中8所市屬高校設立流動站51個,覆蓋除軍事學以外的所有12個學科門類;設立工作站169個,覆蓋北京市優先發展的全部高精尖産業領域。2011年以來,北京市屬設站單位累計培養博士後人員5000余人,完成科研項目5800余項,申請專利2402項,出版專著500余本。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