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鄉愁:唯有真情與美食不可辜負
發佈時間:2023-01-03 13:54:3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杜一鳴 | 責任編輯:王靜創業十年來,曾經沒有遇到過的一些人和事兒都遇上了。有步履維艱的日子,有冷暖動人的故事。這些都鞭策著、鼓勵著我跨過了十年的創業期。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品嘗了途中的酸甜苦辣,歷經了時間的敲打和歲月的沉澱後,不知不覺中,對某些“關鍵詞”也更加珍惜和心懷敬畏。仿佛悟懂了“收放自如”的意義。在有些事兒上,懂得了不願勉強他人,更不願委屈自己。人到中年,冷暖自知。與文字打交道時間長了,對物質基礎和精神高地,在內心會形成一種日鼓鼓的堅守。也許大部分成功翻越更年期的男人,才明白“世間”唯有真情與美食不可辜負。
在這個從來就不缺吃喝的年代,美食依舊扮演著親情和友情之間的情感連結。即便朋友之間平常的聚會,在吃飯問題上,人到中年就有了自己的標準和認知。有些飯局赴約前,某些日鼓鼓的個性會直言問什麼事?哪些人?再也沒有了年少輕狂時,不計經濟和身體成本的吃喝激情。
世間美食千千萬,不及媽媽的抄手面。也許是某些油膩大叔對鄉愁、對親情的回憶。尤其是60、70後的人,大多經歷過了比較短暫呢物質匱乏的年代,對親情、友情的美好記憶片段幾乎都被美食所收藏。
人到中年,對於人間煙火的味兒感知,已經不再是為了填飽肚子。在某些油膩大叔心中,美食文化和美酒故事都是有靈魂的,它有著厚重的親情、友情上的情感寄託。
正如;人與物,香煙與美酒美食的疊加與“相互交融”,通過語言的傳遞、舌尖上的感知、胃的安逸程度,才會被大腦所接納。
在我兒時的記憶中,平常麵條、稀飯、炒飯,泡菜作伴!趕場天街上集市賣的抄手、米皮,便是無數70後遵義人兒時的美味佳肴,也是油膩大叔充滿回憶的家鄉味道。
人生過半,大浪淘沙,唯有真情和美食不可辜負。好比遵義農村過年時用土壇子噗的“酸渣肉”、“渣海椒”、“莽海椒”、“燒臘”一樣,就足矣勾起遊子滿滿的回憶。
最近幾年節假日,有時候回正安老家,除了“燒臘”家裏過年時還做以外,像“酸渣肉”、“渣海椒”、“莽海椒”由於工序比較麻煩,三天兩頭要換水,清洗壇子口!母親就沒有做了。
母親説,我們姐弟四人都已經成家立業,也不常在她身邊,她從外婆哪學來的技術,現在都不如從前了!“酸渣肉”、“渣海椒”、“莽海椒”“泡菜”是母親為我儲藏的幸福記憶。
父母親是“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的地道農村人,經歷過我們姐弟沒有經歷過的“艱苦歲月”。有著絕大多數農村人最為淳樸的家庭傳統教育觀念。“在外交朋結友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做人、做事上,要明善惡,知人情、懂感恩......”這是我從參加工作到自己創業以來,聊家常時母親叮囑得最多的話。
每次回老家,村裏的變化都很大。曾經家門口的馬路,漸漸成為了街道,成排成排的小別墅是兒時夥伴的新家。就連老房子後面曾經光溜溜的山坡,在退耕還林中也早就披上了層層綠裝。
母親常説,這十年來,她很感恩國家對她們上了年紀的老年人給予的照顧。她連做夢都沒有想到,她們能夠趕上這麼好的時代!每個月還能享受國家發放的養老金。對於吃穿住行,雖然在農村,她和父親的生活就像天天“過年”一樣舒心。
暑假和強叔回了一趟老家,母親買了“酸渣肉”,味道上還是沒有母親做得好吃。或許無論我們走到天涯海角,吃遍多少美食,對於母親的味道都是無法釋懷的。
第三天,強叔的車來接我時,父母親一大早就用兩個紙箱已經為我裝滿了家鄉的臘肉、辣椒、麵條、馬鈴薯片、鹽菜等土特産。
那天上午回貴陽時,就連女兒都説“還沒有好好陪爺爺奶奶就又要回貴陽了,你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女兒無意間的話,讓我感覺一陣酸楚,很揪心。
面對近八旬的父母和五歲的女兒,面對短暫的相聚後的離別,對於父母的陪伴和女兒的教育我一直感到虧欠。不知不覺,今天就四毛七了!得感恩父母給了生命,也得感恩貴陽給了靈魂。母親的抄手面,貴陽的腸旺面都是我生活中的最愛。
(杜一鳴/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