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頭條

四代糧倉見證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發佈時間:2022-11-01 08:41:13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新華社石家莊10月31日電(記者范世輝、白明山、蘇凱洋)走進河北柏糧糧食儲備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裝有智慧化監測設備的現代化平房倉,它在科學保糧上正發揮著重要作用。

公司大院內還有1963年修建的低矮簡陋的庫倉、1975年修建的“圓倉”、1998年以來修建的高大平房倉。

柏糧綠色儲糧課題研究組組長尚金鎖説:“裝有智慧化監測設備的現代化平房倉是我們的第四代糧倉。這四代糧倉見證了糧食儲存從‘不壞’到‘保鮮’的歷程。”


圖為1975年修建的“圓倉”。(受訪者提供)

柏糧的前身是1963年建成的王家莊糧站,當時糧站佔地4畝,工作人員僅6個人,倉容量不足50萬公斤。

尚金鎖帶著記者走到公司的東北角,這裡有一間長23米、寬8米、高6米的庫房。“這是1963年投入使用的第一代糧倉,當時只能夠給糧食遮遮風、擋擋雨,僅此而已。”尚金鎖説,現在,這裡成了堆放雜物的庫房。

在公司院內的東南方向,藍天白雲下矗立著8個圓形糧倉,每個倉身高約10米,直徑11米。與第一代糧倉比起來,樣式氣派了,但設施依然簡陋。尚金鎖回憶:“那時候就怕晚上下雨倉漏了,一下雨糧食保管員就得半夜舉著手電筒去查看倉房。”

8棟12米高的平房倉坐落在圓形倉的西側。“這是1998年以來陸續修建的,從倉儲設施條件到單倉容量,都超過了之前的糧倉。”尚金鎖介紹,每棟高大平房倉倉容量在1萬噸左右。

尚金鎖向記者介紹糧情監測系統。新華社記者白明山攝

尚金鎖説,近幾年,他們對原有高大平房倉進行智慧化改造,糧倉配備糧情監測、環流熏蒸、機械通風等設備。糧食保管員通過物聯網、智慧圖像等資訊技術,對糧食入庫、調撥、出庫、盤點等環節全程監管。他們圍繞綠色、智慧、精細化管理,將工作標準由“不壞一粒糧”提升到“保鮮粒粒糧”。

糧食保管員賈素格説,過去給糧食“體檢”是個體力活,幾米長的糧食測溫計,每隔一段距離就得插上一根,要計算平均糧溫,就得統計整座糧倉近百根測溫計的數據。如今,312個糧溫感測器分佈在倉內不同位置,坐在辦公室打開電腦,就能查看倉內各處的糧溫。

記者在糧情監控室看到,工作人員只需輕點滑鼠,智慧系統就能調取糧倉數據,保管員不用再頻繁進出倉庫。

“在低溫條件下小麥呼吸變得緩慢,甚至可以‘休眠’。”尚金鎖説,他們目前正在開展小麥低溫保鮮技術試驗,通過改造提升倉房的隔熱密閉性能,借助技術手段實現蓄冷、保冷、穩冷,在糧倉內營造一個低溫乾燥的環境,實現小麥保鮮儲存。

數十年間,柏糧從基層糧站發展成享譽全國的地方國有糧庫,在糧食管理和科學保糧等方面創下多項全國之最。

如今,柏糧已發展成佔地565畝、員工超百人、倉容5.5億公斤的地方國有糧庫。“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不僅要把糧食管住,更要管好,不僅不壞,還要保鮮,讓人們‘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尚金鎖説。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