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搶抓時節興修水利
發佈時間:2022-10-20 08:29: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范昊天 李茂穎 李 縱 王明峰 | 責任編輯:王靜金秋時節,江河湖畔、廣袤原野、大山深處……一個個水利建設施工現場呈現出熱火朝天的實幹奮進景象。
水的承載空間決定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空間。推進引水、灌溉等水利建設,不僅對保障農業用水具有戰略性意義,更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水利部發佈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全國水利建設完成投資8236億元,創同期歷史新高,同比增長64.1%,其中有8個省份完成投資超過400億元。
秋冬是興修水利的黃金時期,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看襄陽、紅河、桂平、綿陽等地,如何紮實推進水利高品質發展
湖北引丹灌區——
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有序推進
秋高氣爽,蔚藍天空下,一條百里碧水丹渠,滋潤著湖北襄陽市引丹灌區的節水稻。在湖北襄陽老河口市小橋河水庫充庫泵站建設現場,工人們正緊張有序地焊接頂部梁柱鋼筋,泵站即將澆築封頂。
“我們利用農閒時機抓搶進度,目前已啟動21個施工作業面,投入現場人員400余人、機械設備78台套,確保明年如期全面完工。”來自湖北省水利水電規劃勘測設計院的總承包項目經理曾祥超,正與業主、監理單位一起忙著巡查引丹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一期項目施工現場的品質、安全情況。
項目辦公室工程部部長曹輝介紹,一期項目總投資5.59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約1.76億元,實施渠道整治32.27千米、渠頂道路11.66千米、渠係建築物44座,本工程一期(剩餘項目)今年9月21日已全部開工。
引丹灌區是國家大型灌區,也是襄陽市最大的灌區,糧食産量佔襄陽市的1/3。歷經幾十年的風吹日曬,引丹灌區存在部分渠道破損淤積、渠係設施老化、資訊化程度較低等問題。實施改造項目,主要是推進灌區範圍內幹渠及渠係建築物配套改造。
襄陽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長胡海洋説,工程完工後可改善灌溉面積85萬畝,恢復灌溉面積20萬畝,生活工業供水保證率達95%以上,將顯著提升區域糧食産量和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
雲南滇中引水工程——
全線各標段建設正酣
打隧洞、立拱架、排涌水、查隱患……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滇中引水工程雞米衝隧洞中,施工作業日夜不停,工人們正全力以赴,確保隧洞的掘進。
涌水多、極易塌方一直是雞米衝隧洞掘進的難題。為了確保安全施工,現場管理團隊深入分析地質狀況,在施工過程中先用水泵引排洞內掌子面的涌水,再用“雙液注漿”法對隧洞圍岩的空腔和縫隙進行填補,最後用“管棚法”施工,形成超前支護。目前,雞米衝隧洞正以每天12米的速度穩步推進,預計年前就能順利貫通。
“隧洞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在這樣的地質情況下施工,不論是從工藝工法,安全品質、工期進度任何一個方面來説,對我們都是極大的考驗。”負責滇中引水工程紅河段1—2標施工的中鐵十局項目負責人胡竹爐説。
據介紹,面對複雜惡劣的地質條件,項目部反覆嘗試、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探測先行、過程式控制制居中、監測預防斷後的作業流程體系,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滇中引水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建成後可從水量相對充沛的金沙江幹流引水至滇中地區,惠及1112萬人口,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積113萬畝。
目前,滇中引水一期工程穩步推進,全線各標段的萬餘名建設者奮戰在不同崗位上,各個工序施工有序進行,建設正酣。
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
右岸機組加快安裝
鋼筋綁扎、焊接把控、組裝調試,各工種作業高效有序,繁忙的裝載車排成一條蜿蜒的長龍……10月11日早上,在位於廣西桂平市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現場,工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機電設備安裝技術人員田明説:“一大早就開工了,現在在調試發電機組調速器設備,檢查數據必須精準記錄,確保每一道工序都經過嚴格驗收合格。”
在大藤峽工程現場,隨處可見忙碌的工人們,不少人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為保障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順利推進,這段時間,每天都有2000多名和田明一樣的建設者堅守崗位。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家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標誌性項目,也是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工程。
目前,左岸一期工程已全面投入運作併發揮綜合效益,右岸二期工程進入機電設備安裝高峰期。“目前工程已于9月底順利通過二期蓄水(61米高程)階段驗收,我們正加快推進右岸機組安裝工作,爭取樞紐早日建成並全面發揮綜合效益。”大藤峽公司董事長吳小龍説。
四川武都引水二期——
打通供水“最後一公里”
這幾天,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寶石鄉同心村,武都引水二期農渠施工現場熱火朝天,施工人員正在抓緊施工。
“10月正是施工好時節,我們在保證安全品質的前提下,搶時間、提效率,全力以赴加快推進工程建設。”梓潼縣武都引水工程建設管理局總工程師梁磊介紹。
今年5月,梓潼縣首條武引二期農渠在寶石鄉開工建設,為武引二期灌區的配套工程。農渠今年全部建成後將水輸送到塘、庫、堰,灌溉田間地頭,與幹、支、鬥渠聯通,打通供水“最後一公里”。隨著二期灌區幹、支、鬥渠相繼完工並通水,群眾用水問題將得到解決。
農渠附近蘭花村的村民趙玉芳告訴記者:“以前村裏沒有連上引水渠,現在水源有了,方便多了。”
“又好又快建成武引二期項目,早日讓全縣群眾不再為缺水發愁。”梓潼縣武都引水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崔弘説,自開工以來,梓潼縣高度重視項目建設,“整個過程計劃用五年的時間,建設農渠171條,總長611公里,工程總投資7.14億元。”
今年為應對旱情,從6月中旬到8月中旬,武引工程共向灌區綿陽等4市農業灌溉和人畜飲水供水近1.37億立方米,累計有效灌溉201萬畝。武引工程二期修建的包括幹、支、鬥渠超500公里的灌渠,首次投入抗旱供水工作併發揮重要作用。
武都引水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是四川“一主四片”水生産力和現代水網佈局規劃中的大型骨幹水利工程。“工程分三期建設,全部建成後灌溉綿陽市、遂寧市、廣元市和南充市四市十一縣(市區)459萬畝農田,供水區人口400萬。”四川省綿陽武都引水工程建設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勾承建介紹。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20日 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