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頭條

基礎設施為農村發展添活力

發佈時間:2022-07-20 08:50: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持續改善生産生活條件。本期大家談,我們選編3篇來稿,與讀者一同感受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澎湃活力。

——編者  

搭上資訊化快車

江西萍鄉市葉君

住在“山窩窩”裏的人,對這樣的場景一定不陌生:雷電天氣時,電視機裏的人像時常被“拉長”或“壓扁”,有時滿屏的“雪花”不停晃動,甚至電視只能當收音機使用。10多年前,農村不少家庭都採用室外天線接收電視信號,極易受天氣、設備老化等因素影響,收視效果可想而知。

推動農業農村資訊化發展,不僅是提高農民生活水準的要求,也是提高農業生産水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需求。針對農村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村網際網路建設步伐,擴大光纖網、寬頻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從發佈“寬頻中國”戰略,到全面實施資訊進村入戶工程,再到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資訊化建設持續推進,農村生産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山窩窩”早已改換新顏。基站、光纖連通山外的世界,電視、手機隨時能用,再也不用擔心信號不好。得益於基礎設施建設,人們漸漸發現,山裏的生活同樣豐富多彩。

致富路修到家門口

貴州六盤水市劉佳躍

回想10年前,從村裏到鎮裏,七彎八拐的山間小道要走3個多小時。如今再回家鄉,一條環山柏油路從山腳一直修到山頂,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

早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很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交通建設提速增質。我國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約253萬公里,解決了1040個鄉鎮、10.5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難題。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100%通了客車,“抬腳上客車”在許多地方變為現實。

“道路通,百業興”。過去路不通,鄉親們種養的農特産品想要出山,需要人背馬馱才能運到鎮上售賣。如今,路修通了,昔日“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土特産走出了大山,撐起了群眾的“錢袋子”。依靠便利的交通,很多家庭沿著公路開辦起採摘體驗園、農家樂,不少在外打拼的青年也紛紛回鄉創業,成了村裏的致富帶頭人。大家感慨,短短10年間,致富路鋪到了家門口,日子越過越紅火。

智慧水利潤農田

寧夏銀川市向陽

眼下,寧夏引黃灌區灌溉正有序推進。在賀蘭縣的引黃灌區渠道,一個個測控一體化閘門成為“調遣”渠水的好助手。得益於此,人們在手機上就能遠端監測和控制水流大小,每個支渠、鬥渠的用水量一覽無余。

過去,老閘門要靠手動控制,一到灌水時節,不僅管水員要沒日沒夜地巡護渠道,農民自己也要到田裏盯著,既怕灌不上水,又怕漫渠跑水。如今,在寧夏,越來越多的渠道安裝上測控一體化閘門、田間自動化控制系統,按需提閘、精準放水,淌水心裏有數、用水精打細算。得益於智慧水利的應用,灌溉週期平均縮短了3到5天,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更高,人力省了、進度快了、收益增了,農民的耕作積極性也隨之上漲,獲得感顯著增強。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相繼建成,農田灌溉等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日趨完善。持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讓每一滴水都能暢流田間、滋潤作物,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必將更加堅實。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0日 05版)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