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頭條

端穩“飯碗”守牢底線:中國保障糧食安全

發佈時間:2022-06-08 08:54:49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2022年5月23日,在吉林省長春市朝陽區樂山鎮長興村,農民操作農機進行水稻插秧(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楠攝

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  題:端穩“飯碗”守牢底線:中國保障糧食安全

新華社記者

松花江畔,田疇蔥綠。一排排玉米苗從夾雜著秸稈碎的土裏鑽出,免耕播種機正同步上傳土地監測數據……

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已至,正是田間地頭揮汗耕耘,搶農時促豐收的好時節。目前中國春播糧食面積約9.4億畝,各類作物播種進度均略快於同期。

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而言是永恒的課題。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協同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一直被視為“國之大者”。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2021年中國糧食總産量68285萬噸,比上年增長2.0%,較2012年的58957萬噸增長15.82%,糧食生産實現“十八連豐”。

“中國糧食整體産量不斷增加,加之眾多強有力的政策措施,能夠基本保障糧食安全。”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産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説。

2022年4月4日,吉林德強種植業家庭農場農民在田間進行秸稈歸行作業。新華社發

吉林省農安縣陳家店村眾一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農機倉庫中,一台大馬力拖拉機的輪胎就有近一人高。

“這種拖拉機牽引深翻犁,可將秸稈翻到40公分以下的土層,增加土壤有機質,讓玉米根系扎得更深。”合作社負責人陳忠國説,高效耕作方式平均每公頃土地可節約化肥200多公斤,糧食增産5%以上。

陳家店村“邊種邊養”的耕作實踐,正是中國保證耕地數量、提升耕地品質、統籌耕地空間協同發展的縮影。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佔全國糧食總産量逾五分之一的中國東北平原的黑土地,則被稱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飯碗田”。十年間,中國不斷採取科技、行政、立法等措施,全面、精准保護這片“耕地中的大熊貓”。

2019年中國耕地平均等級為4.76等,較2014年提升了0.35個等級。其中東北地區平均等級為3.59等,為全國最高。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以新科技、新理念支撐起的豐收“新希望”,正在大江南北徐徐展開。

一個糧倉裏有100多個感測器,如蟲子過度繁殖導致局部溫度變化能及時發現;可移動箱體式制氮機可極大提高殺蟲率且制氮成本下降……

“在辦公室敲敲鍵盤,就能輕鬆完成糧庫全天候、全方位監控。”南京新農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戴康順説,如今3個糧庫加上市場及外運公司共有約300人,過去僅一個糧庫就需要200人左右。

目前中國糧食完好倉容超過6.5億噸,糧食倉儲條件總體達到世界較先進水準。稻穀、小麥兩大主糧儲備都超過了一年的消費需求。

2021年11月25日,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隆平生物技術公司科研人員在開展科研工作。新華社記者楊冠宇攝

從雜交水稻到耐鹽鹼小麥,從大海之濱到沙漠深處,科技創新讓種子在更廣闊的土地生根發芽。據農業農村部統計,良種對中國糧食增産貢獻率超過45%。

今年以來,四川、海南、河南、北京等多省市發佈規劃,勾勒種業振興藍圖。中國國家級育制種基地新增至216個,覆蓋了糧棉油糖果菜茶等重要農作物,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年間,中國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顯著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20年的60.7%,預計2025年將升至64%。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讓“農民錢袋”鼓起來,讓“國家糧袋”更安全。

位於四川省達州萬源市石塘鎮的雙合村,昔日荒地變良田,成排成行的大豆新芽破土而出,在夏日映照下格外亮眼。

“自從掌握了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光靠這些‘豆寶寶’就是一筆不小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轉費、園內務工費,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番。”正在集體經濟産業園內除草的村民張浩談及收入,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2022年4月19日,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青竹街道季時壩村,村民在給種植的玉米和大豆施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曦攝

近日,中央財政下達資金100億元,在此前已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200億元的基礎上,再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支援夏收和秋播生産。

四川省2022年新增扶持1292個村,每個村補助100萬元,專項用於支援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利好政策輻射帶動下,雙合村成為其中受益者。石塘鎮黨委書記袁道勳介紹,雙合村目前集中整治撂荒地520畝,帶動全村開展大豆帶狀複合種植800余畝。

除農資補貼外,今年國家繼續在部分主産區實行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最低收購價格水準全面提高。

胡冰川表示,近年來國家持續發揮政策托底作用,讓農民生産積極性在田間地頭充分釋放。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地緣爭端,全球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現實意義愈加凸顯。

“大夥幫你育的稻苗長得不錯,不用惦記。”今年4月,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建國村黨支部書記孫國柱給因疫情滯留外地的村民王金祥打電話,不僅幫他購買了種子化肥,還完成了水稻育苗工作。

春耕期,伊通採取縣、鄉、村三級幫扶包保機制,提供代耕代種服務。“有大夥幫忙,我就放心了。”王金祥説。

截至5月31日,吉林省糧食實際播種面積達9110.6萬畝,糧食作物播種已完成99.5%,比去年同期高0.6個百分點。

在全球糧食市場風雲變幻之際,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産國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中國糧食安全亦具世界意義。

2019年11月28日,在莫三比克的萬寶莫桑農業園,中國農業專家(右二)指導當地工人使用無人機噴灑除草劑。新華社記者張宇攝

十餘年間,中國雜交水稻已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推廣種植,平均每公頃産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計劃在20余個國家開展,已讓10萬多人直接受益……

聯合國糧食峰會特使卡裏巴塔説:“中國很好地管理好了自己的糧食庫存,不僅保障了中國人民的糧食供給,也為世界人民的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2-2031)》顯示,未來十年,中國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能夠完全確保,糧食自給率將提高到88%左右。(記者馬欣然、楊丁淼、盧宥伊、薛欽峰、趙久龍)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