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頭條

帶著更多農民挑上“金扁擔”

發佈時間:2022-04-13 08:37: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 鬱靜嫻 | 責任編輯:王靜

大江南北,春耕生産緊鑼密鼓。江西省豐城市雷坊村的育秧車間裏,農民們早已忙碌起來。佳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雷應國是一名80後,曾獲評全國十佳農民。談起糧食他深有感觸:“咱種糧人得把汗灑在地裏,帶著鄉親多打糧、打好糧。”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在全國,眾多像雷應國一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帶著鄉親們選優品種、用新科技、護好耕地,年年抓緊糧食生産,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新技術進農田,低産田成為穩産田

鋪盤、覆土、配水、撒種……在佳和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工廠化育秧車間,一塊塊秧盤通過自動化流水線有序傳送,機械臂碼盤後,由軌道車轉運到育秧大棚。雷應國介紹:“一畝標準化秧田可供應80到100畝大田,20天左右就能移栽。”

雷應國是土生土長的雷坊村人,1998年返鄉至今,跟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2009年,他組織周邊鄉鎮61戶種糧大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從經營一開始的十幾畝田,到上萬畝,雷應國成長為一名懂生産、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種糧提效率,得靠現代化!”雷應國在豐城創造了許多第一:第一個訂購天氣預報服務農業生産,第一個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第一個引進稻穀烘乾設備……

當地有不少冷漿田,土壤溫度低、通透性較差。為了改善田間設施條件,雷應國挖溝通渠,採取油菜晚稻輪作,因地制宜引進了有序拋秧技術。“新技術進秧田,可以將毯狀的秧苗帶土拋擲,保持根系完好,而且橫豎行清清楚楚,通風透氣,有利於縮短返青期,促進水稻分蘗生長。”

昔日低産田,煥發新生機。新農技結合精耕細作,去年雷應國管理的早稻平均畝産達到850斤,晚稻畝均産量達到950斤。

向生態要效益,綠色田野長好糧

“種糧實現高産優質,必須養好地。”這是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張新生的切身體會。

張新生是河南省潢川縣付店鎮駱店村人。早年間,他在海南三亞的試驗田工作。2010年返鄉後,他決心把學到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應用到地裏。

經過調研,張新生發現:“家鄉田地土層不厚,雨水偏多,這些年地力不斷下降。2010年,一畝水稻只需上50斤複合肥,到2018年增加到80斤。”

怎麼種地?張新生帶著鄉親們向綠色種植要效益。

田間,旋耕機隆隆前行,一壟壟紫雲英被翻耕入田,為土壤積蓄養分。從2017年開始,張新生所在的金塔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引進養殖100頭牛,每年把小麥、水稻的上半截秸稈喂牛,下半截秸稈粉碎還田,形成良性迴圈。

田野裏綠色成為底色,糧食成色更足。“去年晚稻收穫170萬斤,打下的大米一斤能賣4元,一畝地增收800到1000元。”張新生説。

綠色種植同樣被應用在雷應國的合作社裏。“我們發揮土壤富硒優勢,種植抗性強、産量高的優質品種,一斤綠色稻能賣上2.4元;按有機標準種植的地塊,一斤稻穀能賣3.6元,物有所值,特別受市場歡迎哩。”雷應國説。

創新組織方式,讓鄉親們種糧多獲益

採訪中,兩名種糧大戶坦言,要多發揮組織化力量,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把寶貴耕地用足用好,讓更多農民挑上“金扁擔”,促進糧食生産增産增效。

通過提供託管服務和訂單收購,雷應國成了當地有名的“田保姆”。他算了筆賬:跟一家一戶自己種植相比,託管地塊畝均節省成本100多元;統一的種子、機械和技術服務,有效保障了糧食産量和品質,每百斤晚稻比市場價高出30多元;總的算下來,農戶一畝地節本增收300元左右。目前,佳和種植專業合作社託管服務面積達到5萬畝。

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産,今年豐城市成立了農事服務中心呼叫平臺。“我們合作社400多臺套農機全部接入平臺,哪個田塊有需求,我們及時提供農機服務,大大提高了對接效率,充分發揮農機作業能力。”雷應國説。不僅如此,合作社還升級了大米加工生産線,春耕前夕,一套日加工300噸的全自動大米加工生産線在車間就位,“從賣穀子轉變為賣大米,讓鄉親們把更多利潤攥在自己手裏,種糧積極性才更高。”雷應國表示。

頭雁引領帶動,鄉村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田秀才”“土專家”。2017年以來,張新生先後被聘為河南省科技特派員和省級示範産業發展指導員。

“讓大夥都學會科學種糧、提升效益。”張新生坦言,每年他都要開展品種、技術試驗,成熟後推廣給附近的農戶。病蟲怎麼防治、啥時該追肥,農民遇到難題,張新生總是第一時間提供指導。在他的影響下,物理防治病蟲害、測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技術落地田間,帶動600多戶糧農受益。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3日 06版)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