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頭條

科學種糧·智慧育菇·數字養魚——一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轉型見聞

發佈時間:2022-04-06 08:43:54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新華社合肥4月5日電題:科學種糧·智慧育菇·數字養魚——一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轉型見聞

新華社記者姜剛、水金辰

“要提升小麥的産量和品質,關鍵得在藏糧于技上做文章啊!”站在自家綠油油的麥地邊,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種糧大戶徐淙祥説,種子、化肥等用量背後都有“大學問”,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要“精打細算”、科學種糧。

當前,正值春管春耕關鍵時期,記者來到徐淙祥所在的太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這裡成片的麥苗隨風搖曳,一盆盆蛹蟲草在智慧菇房裏茁壯成長,成群的魚兒在集裝箱裏上下跳躍……

太和縣地處黃淮平原腹地,擁有耕地194萬畝,農業主導産業糧食常年種植面積超過270萬畝,主要品種包括優質小麥、大豆、玉米等。蔬菜瓜果等種植面積18萬畝。近年來,太和縣以促進鄉村産業發展為抓手,圍繞産業強龍頭,壯大龍頭帶産業,2015年太和縣整縣制被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走上産業轉型之路。

科學種糧,是太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春管春耕的一大特色。

談及藏糧于技,69歲的徐淙祥掰著手指向記者介紹説,採用精量播種方式,一畝地需要播撒約25斤小麥種子,而普通農戶需要約40斤;採用土壤化驗、配方施肥等方式,一畝地化肥用量比普通農戶少40斤以上。“投入成本下降了,每畝地糧食産量達1200斤,高於普通農戶200斤左右,整體種糧效益提高了。”

徐淙祥向記者介紹藏糧于技情況。新華社記者姜剛攝

記者在安徽省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工人們正在緊張忙碌著,而在智慧菇房裏,一盆盆蛹蟲草茁壯成長。公司創始人董建國説,這裡每天生産食藥用菌(蛹蟲草、紅托竹蓀等)鮮品4噸左右,經採摘、包裝後,運輸到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受到消費者青睞,目前處於供不應求狀態。

“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蛹蟲草生長情況設置溫度等指標,還能實時查看通風、光照等情況,實現智慧培育。”在蛹蟲草生産車間門口,董建國指著一塊顯示屏説,得益於政府提供基礎設施配套、用工協調等支援,該公司發展快速,智慧菇房已從去年的110間增加到目前的210間,去年産值超過1億元,今年預計將翻一番。

這是安徽省百麓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菇房。新華社記者姜剛攝

除了科學種糧、智慧育菇外,數字養魚也體現出太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科技含量。

在良莊農業科技園裏,一排排藍色集裝箱,以及寫著“養殖箱體全程模擬自然生態環境,還您江湖魚的味道”等字樣的標牌,別有一番趣味。記者了解到,這裡是一個智慧漁場,裝滿水的集裝箱則是鱘魚、鱸魚、鯽魚等的“家園”,打開一個集裝箱的頂部,三五成群的魚兒在約15平方米的水裏游來游去。

那麼,智慧漁場的“智慧”體現在哪?記者來到智慧漁場數字控制中心,這裡有數字漁業資訊管理平臺,水溫、溶解氧、氨氮等指標一目了然,可以對魚類生長狀況進行全方位監測管理。

智慧漁場工作人員正在撈魚。新華社記者水金辰攝

“我們模擬活水迴圈,採用尾水處理、養殖廢水利用等方式,打造適合魚類生長的環境,實現全程可控化、標準化生産。”良莊農業科技園負責人陳金良告訴記者,與普通魚塘相比,集裝箱養殖同等數量的魚,可以節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均在90%以上,“這個智慧漁場有70個集裝箱,一年能産魚約40萬斤。”

太和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徐功學説,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大力支援下,太和縣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強化糧食綠色增産模式攻關、實行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模式攻關、開展休閒農業綠色體驗模式攻關等,取得初步成效,“我們正全力將其打造為一個可用、可看、可學、可推廣、可複製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