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浙江現代農業經營領軍人才培養工程:收穫的不只是文憑

發佈時間:2021-09-07 08:41:07 |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 作者:張得才 朱海洋 | 責任編輯:王靜

“收穫的不只是文憑”

——來自浙江現代農業經營領軍人才培養工程的聲音

“到大學裏唸書,我們收穫的不只是文憑。”剛落座,大家幾乎異口同聲道。此刻,在浙江農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會議室裏,“現代農業經營領軍人才提升班”的畢業生們整齊就座,得知有記者來訪,他們欣然從四面八方趕來。還有幾位因在外無法到場,電話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2010年,為了培育一批農業産業的“領頭雁”,在前期非學歷職業培訓和農民中職教育的基礎上,浙江推出了“現代農業經營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儘管相比前兩者成千上萬的招生規模,該提升班每年只有專、本科各約30個免費指標,十年間總共招收了657人,但這支“頭部軍”在帶動浙江農業産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近,浙江啟動了新一輪招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第11個年頭,到底這個提升班給學員們帶來了什麼?記者試圖通過與他們對話,來一窺文憑背後的深遠意義。

從實踐到領悟,再到表達

誰先講?大家齊刷刷將目光移向葉忠興。他從開化縣遠道而來,驅車至杭州近4個小時。當然禮讓的原因,不僅是他距離最遠,更在於其資歷。年屆53歲的葉忠興,頭銜、榮譽一大堆,曾是中國産品流通經紀人協會的副會長。

在糧食經營和管理領域,葉忠興之所以聲名大噪,是因為15年前探索的“糧食銀行”。18歲時,葉忠興高中畢業進入糧食部門工作,先後任車間主任、廠長等職。2000年國企改制,浙江中興糧油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葉忠興下海當了董事長。

成立之初,公司只有一條日産能力30噸的大米生産線,為提高産能,葉忠興加大投資,短短幾年,産能翻了好幾番。然而,問題接踵而至。作為糧企,短期內需要大量資金,而銷售又是常年性,如果去貸款,財務成本可不低。此外,公司雖在開化,可糧源和市場並不全在這裡。

葉忠興冒出了新想法,能不能開設“糧食銀行”,專注于本地市場,就像銀行一樣有網點、有存摺,還有利息,只不過存的是稻穀,取的是大米。對農民來説,收了稻穀直接存,想吃隨時取,解決了曬谷和存谷的難題;對企業而言,大大降低了收購成本和運輸成本;再部分讓利於民,適當提高收購價,農民還有利息可拿,豈不一舉多得?

2012年10月,在開化縣各有關部門的支援下,葉忠興的“糧食銀行”開始試行,果然取得了不俗成效。之後,“糧食銀行”還走出縣域,走進安徽黃山、江西德興等地,總儲戶過萬。

按理説,此時的葉忠興已無須再用文憑來證明自己。但一直以來,他從未放棄學習,自費去浙江大學的總裁班、金融班,學習管理和金融知識。但看到招生通知時,儘管忙碌不已,葉忠興還是決定繼續深造,走進了浙江農林大學的校門。

“幾年的學習,給我帶來的最大價值就是,讓我從實踐到領悟,再到表達。”在葉忠興看來,一種模式的形成源於實踐,又必須有理論支撐,而表達則是對原創者的新挑戰,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析,只有易於複製推廣,模式才有更高價值。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葉忠興而言,學習是一場沉澱。記者發現,像他一樣在細分領域已頗具影響力後再回到課堂進行提煉的學員,近年來不在少數。當走出校門後,他們又完成了一次昇華。

找到了“農創之家”

與“65後”老總葉忠興不同,“85後”的陳美麗在加入提升班之前,已手握本科學歷。金融學出身的她,當過操盤手,當過人事專員,還在銀行就職過,5年前卻回到老家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白鶴殿口村,種起了水稻。

古有木蘭替父從軍,陳美麗回家種地,接的是父親衣缽。彼時,父親種有1100多畝地,一年到頭忙到晚,可年底算賬,其實賺不了多少。或許是心灰意冷,父親就讓女兒回家,替他重整旗鼓。沒想到,頭年兩人就“掐”上了。

陳美麗上來就註冊了公司和商標,她的想法是:逐步推動種植、生産、銷售一條龍。

父親嚴厲反對:人的精力有限,加工尚且可以委託他人,但要説銷售,哪有這麼簡單,弄不好全砸手裏。

儘管理念不合,但畢竟女兒接了手,也不便過於阻礙。為建口碑,陳美麗還拆了老房子蓋民宿,搭起兩個大棚種蔬菜,開始嘗試經營農家樂。這樣一來,推出自家大米水到渠成。可因為是半路出家,一路磕磕碰碰,這讓陳美麗精疲力盡。

“創業最艱難的是孤獨,出現問題、遇到挫折,沒人商量,無處排解。”回顧那段時光,陳美麗深有感觸。加入提升班後,她頓時感覺找到了心靈港灣,每到週末上課時便充滿激情,“關於農業,我真是一竅不通,感覺打開了一個全新世界。”

在課堂上,陳美麗汲取著各種知識的營養,而到了課餘,她與同學們打成一片,交流經驗。慢慢地,她開始柳暗花明,在種植、餐飲、住宿等各個板塊之間形成良性迴圈,培養了一批忠實粉絲,還推出了研學新業務。

據了解,像陳美麗這樣的學員近年來越來越多,這緣于浙江大力推動的“兩進兩回”,其中“兩回”就是鼓勵青年、鄉賢回村創業。他們中不乏名校畢業生甚至還有海歸,有的原本就在大企業上班,投身農業後覺得不專業,於是參加提升班,一來補充專業知識,二來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盟友。畢業後大家也經常聚在一起互通有無。

浙江農林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哀建國告訴記者,與全日制的學生不同,這些學員大多具有豐富的經驗、明確的需求,他們進校園除了學習知識以外,更重視這個平臺的交流價值,因此學校也會經常創造各種機會,加強學員與教師、學員與學員之間的互動,讓班級成為一個“農創之家”。

從埋頭幹到共同富

據了解,在推出這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之初,浙江的理念就很明確:培養對象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兼顧龍頭企業主、家庭農場主和種養大戶。除了提升個人素養,更關鍵的是要注重帶動能力的培養,推動共同富裕。這也成了很多學員的共同追求和立根之本。

2014年時,準備辭職幹農業時,徐樟權信心滿懷。在這之前,他一直從事農副産品的電子商務和平臺運營,帶領團隊有過不少“高光時刻”。然而現實卻給他致命打擊。頭3年,種下的幾十畝獼猴桃幾乎全軍覆沒。

徐樟權選擇的創業點,就在自己的老家桐廬。這位出身貧寒的“75後”,從小就幹農活,讀的還是與農業相關的中職,可沒想到“陰溝裏翻船”,著實有些沮喪。正好,縣裏傳來了一個消息:浙江農林大學在招農林經濟管理的本科生。等到真正入了學,徐樟權這才恍然大悟,自己的首度創業為何以失敗告終。很快,他調整了經營方向,開始嘗試優質水稻與旱糧作物的輪作模式,並且把更多精力投入技術研發和後端行銷。

“我就抓牢幾個環節:前端根據市場消費者的喜好,研究生産哪些對路的産品,如何進行標準化生産;中間的種植帶動周邊農戶一起,再通過抓牢後端行銷,讓好産品賣出好價格,實現利益共同體。”如今,徐樟權已經逐漸站穩腳跟,當初村民們的“看好戲”也變成了“跟著幹”,每人平均畝均收入達到5000元。

另一名學員鬱勤飛,初中畢業後考取中專,卻因家庭貧困,未能如願深造。反倒是創業之後,一路從中專上到大專,接著又一口氣讀完本科。與許多埋頭撲在地裏的農民不同,鬱勤飛的後半段,沒有一味擴面積,而是把精力投入品牌打造、技術研發和帶動發展上,不僅參與多本農民教材的編寫,還研究完成了近10個葡萄精緻栽培科技項目,經常走上講臺,教授農民種植技術。

記者發現,很多參加提升班的學員,自身基地規模可能不大,但往往背後輻射的是一個區域的特色産業,並且成了“土專家”、創業導師,影響帶動了一大批創業青年和小散農戶。也得益於分工合作,他們才能揚長避短,在各自的賽道跑出“加速度”。

在浙江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校長王仲淼看來,教育的更大意義就是讓一棵樹變成一片森林,當前和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仍將唱主角,如何與現代農業形成有效銜接,像徐樟權、鬱勤飛這樣的主體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既是推動鄉村産業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也是提升班更高層次的價值所在。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