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資訊

四川宣漢:“農業+”助推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2021-09-03 09:01:35

近年來,四川宣漢縣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積極探索創新“農業+”模式,大力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旅遊”: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走進巴山大峽谷羅盤頂,只見滿山長滿鬱鬱蔥蔥的天麻、雲木香等藥材。“我們村雲木香年産量近600噸,約佔全國10%,僅這一項,每人平均收入超萬元。”龍泉土家族鄉羅盤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太自豪地説。

近年來,位於宣漢縣境內的巴山大峽谷景區迎來飛躍式發展,也給村民們帶來了更多機會。

山區變景區,土産變特産,民房變客房……通過不斷挖掘自身資源,宣漢縣走出一條“農業+旅遊”的鄉村振興之路。

依託“牛、藥、果、茶、菌”五大特色産業,加快休閒農業、美麗新村、鄉村旅遊規劃“三規合一”,開拓旅遊觀光采摘、農耕體驗等不同層次功能項目,使農業勞動變成休閒運動、農産品變成旅遊商品、農村勞動力變成旅遊從業者,帶動了當地社會經濟轉型發展。

截至2020年底,該縣共接待遊客116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0.3億元。其中,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累計接待遊客100.0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約5.55億元。

“農業+電商”:迸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放下鋤頭,拿起滑鼠!”走進廟安鎮洞子村,記者看到不少果農運用網際網路,從線下走到線上,依託網路市場,把脆紅李遠銷到北京、重慶、西安、上海等市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提起電商,嘗到甜頭的洞子村村民王金香,抑不住內心的喜悅,“我家發展脆紅李8余畝,栽種脆李樹400多棵,通過網路銷售,收入了6萬餘元。”

據廟安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胡忠介紹,該村積極推進“支部+電商+專業合作社+果農”模式,創建廟安水果電子商務平臺,不斷拓寬銷售渠道,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同時,村民們還將自家的土雞蛋、鹹菜、馬鈴薯等土特産品送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

近年來,該縣創新發展“農業+電商”智慧農業,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運營服務網路,加強農村基層電商網點和物流配送網點建設,力爭每年實現農産品網上交易0.9億元以上。

“農業+康養”: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達州市銘遠生態林業公司在茶河鎮鐘坪村流轉林地6730畝,按照“一核引領、多元聯動”的經營發展思路,創辦一家從事蜀漢林豬林下放養、麟煥梅花鹿林下放養、産品研發、深加工,種植水果、蔬菜、中藥材以及鄉村旅遊、餐飲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內設馴養繁育區、休閒康養區等多個功能區,帶動周邊100余名村民就業。

近年來,該縣創新“農業+康養”模式,依託森林資源、農村田園風光等,加快建設康養目的地和發展康養産業,重點打造五馬林場國際森林運動康養度假區、茶河高峰岩銘遠生態園、白馬印盒山康養休閒園、毛壩天坪脆李園等森林康養示範點。

“通過實施‘農業+康養’,發展康養農業,全面推動健康農業與養生農業的融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宣漢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説。

“農業+文創”:注入鄉村振興“新靈魂”

“賦予祠堂文化新內涵,增加農村文化新活力。”在君塘鎮灣橋村,村黨支部書記符純祥指著一座煥然一新的古建築説。這是一座具有幾百年曆史的王氏宗祠,通過修繕,與村莊發展規劃融為一體,注入文化內涵,和村裏的古樹、古橋、古道完美交融,成為一個飽含歷史的“原生態景區”。

如何依託灣橋村悠久的歷史文化,將農業快速轉型?2020年5月,該村建立宣漢縣君塘鎮灣橋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流轉土地1100畝,規模發展花椒産業,成功打造一個集採摘、旅遊、文化創意為一體的花椒園,破解村集體經濟收入,讓村民分享村集體發展帶來的紅利。

通過有效治理,該村促進荒山變金山、農區變景區、冤家變親家、舊貌變新顏……提升群眾幸福指數,讓綠色、和諧、小康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