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振興,在貴州大地上,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曾是身著軍裝保家衛國的鐵骨戰士,如今雖褪去了軍裝,但不改軍人本色,昔日扛槍的臂膀如今扛起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任,在廣袤的山野間立下了赫赫戰功。
退役不褪色,返鄉能創業
“軍人不是只有在部隊才能為人民服務,離開了部隊,我們也可以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2006年退役的劉清偉現在是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朱昌鎮石頭村的黨支部書記,村民見了他都會親切的打招呼:“書記,今天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
雷厲風行的劉清偉在村民心中就是“人才”的代表,有著極高的威望。
“劉書記不僅事事為我們著想,還能帶我們賺錢過好日子,我們村就是需要劉書記這樣的人才。”年近60的村民吳大爺對劉清偉這個兵支書滿意得不得了。
在劉清偉的帶領下,石頭村以“黨建+合作社+村民”的模式,成立了“福石眾農民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整合資金、土地、人力等資源,調整農産品結構,探索鄉村旅遊項目,一套組合拳下來,脫貧致富的效果十分顯著。
“現在石頭村林場片區已經完成了兩條組組通道路修建,還和普瑞集團合作,共同開發了大坡學生體驗農場、跑馬場、康體養生基地等,把一些長期閒置的空地利用起來,用以租代管的形式,建起了汽車檢測站。”劉清偉對近年來村裏的發展瞭如指掌。
和劉清偉一樣,退伍後返鄉創業的軍人在貴州還有很多。據了解,為充分發揮退役軍人的帶頭作用,貴州各地建立了“黨支部+退役軍人+企業+基地+農民”和“黨建+基地+民兵組織建設”的模式,大力發展鄉村旅館、農家樂、休閒農莊等經營主體,為退役軍人及大學生創業就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軍魂永傳承,振興戰場立新功
8月1日,貴州省發佈第二屆(2021)最美退役軍人,盤州市劉官街道高官居民委員會黨支部書記余芝宇成為這一稱號的獲得者之一。退伍回鄉的他不僅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更是廣大退役軍人立足各領域建功新時代的一個縮影。
“我是一名當過兵的人,軍隊煅就了我敢想敢幹、吃苦耐勞、不怕挫折的性格,現在能為家鄉老百姓做點事,主要得益於有過一段當兵的歷史。”
“耕地上做不出大文章,就要想其他辦法。通過走訪調查,發現當地的區位和環境都還不錯,還有很多歷史典故,這就激發了我的靈感!”面對每人平均耕地少,山高坡陡的實際情況,余芝宇很清楚,有限的土地上,盯著搞農業是搞不出來什麼名堂的。
2016年以來,在余芝宇的帶領下,村裏摸索出了一條以黨建帶團建,軍旅文化、傳統文化、農耕文化等多種文化共生的多渠道發展道路,形成了一條以文化為主的旅遊線路,全面打造文旅結合新農村。2020年高官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5680元,集體經濟也有了30多萬元的積累。
據了解,2020年貴州全省共有2426名“兵支書”、1266名“兵主任”、5424名“兵委員”奮戰在基層組織一線,他們做起基層工作來真可謂是難得的“尖兵”,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道路上,走得又快又穩。
見紅旗就能扛遇困難勇挑擔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帶領68戶村民,全部成為養蠶或養牛專業大戶,把在外務工的青壯年召回家鄉,讓村民家人能夠團聚、收入有所增加。”鳳岡縣王寨鎮官塘村紅林組的彭德恒,在他13年村民組長的崗位上,將軍人無私奉獻的品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鳳岡縣是典型的農業縣,農業發展週期長,見效慢,越來越多的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地方沒有了勞動力,談起發展來更是捉襟見肘。
在脫貧攻堅期間,彭德恒和工作人員只有親自帶頭為群眾挖路、打地坪、釘木板、編竹籬笆,僅1個月時間,全組的聯戶路從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實現了華麗變身。
“有問題,找組長!”對於紅林組的村民來説,沒有什麼話比這句話更讓他們有底氣了!
無論嚴寒酷暑,還是白天黑夜,彭德恒的身影總是穿梭在68戶村民間,挨家挨戶做家訪,逐門逐戶摸底子,不是等問題發生了再去處理,而是主動發現難題提前做預防。
“在部隊戰友之間都是互幫互助,不分你我的,現在退伍了,我一見到別人有困難就忍不住要去搭把手,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別人,都養成習慣了!”彭德恒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