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三農人物

我們團隊找到了黑土地保護的路徑圖——記吉林省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副站長王貴滿

發佈時間:2021-07-23 09:06:51

因工作需要,我曾多次採訪過王貴滿,認識他已經近20年了。他是吉林省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是“梨樹模式”的發起人和參與者之一。近日,我又一次對他進行了專訪,他激動地告訴記者:“我很欣慰,我們的團隊找到了黑土地保護的路徑圖,這就是梨樹模式!”

得到總書記的讚揚我激動萬分

王貴滿説:“我永遠忘不了2020年7月22日,在這一天下午,我有幸站在總書記身邊,親耳聆聽總書記對黑土地保護作出的重要指示。總書記説:‘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使之永遠造福人民。’總書記的指示是對我們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極大鼓勵和莫大鞭策,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每當我遇到困難時,就想起總書記的指示,我就激動萬分,全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

王貴滿今年61歲。1979年考入吉林省延邊農學院農學系,1983年畢業回到家鄉梨樹縣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在近40年的工作中,有15年他是圍著黑土地保護進行的。“梨樹模式”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中已經開始顯現出它厚重的實力!王貴滿和他的團隊經過嚴謹科學的測産顯示,用梨樹模式種的地比不用“梨樹模式”種的地糧食增産8%到10%,在梨樹縣按照8%計算,每公頃至少能增産2000斤。王貴滿説:“我們現在離成功不遠了,成功就是讓更多的黑土地還像以前那樣油光光啊。”“梨樹模式”就是以玉米秸稈覆蓋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為核心,配套農機農藝相結合的高産高效技術措施,形成以秸稈覆蓋、條帶休耕、免耕為主體的技術模式,建立土壤培育與高效利用於一體的玉米秸稈覆蓋全程機械化生産體系,從而促進相同類型區土壤環境保護與玉米生産的可持續發展。“梨樹模式”有四種種植模式,即:玉米秸稈覆蓋免耕種植模式;玉米秸稈覆蓋條帶旋耕種植模式;玉米秸稈覆蓋原壟種植模式;玉米秸稈高留茬壟側栽培種植模式。

推廣“梨樹模式”從“懶漢種地”開始

推廣“梨樹模式”的過程是艱難的。有一年,在梨樹縣林海鎮揣洼子村,一些村民同意試試了,可開春動真章的時候,看到滿地橫七豎八躺那兒的秸稈,多數人又不幹了,説這是“種埋汰地”,是給莊稼人丟臉。於是紛紛撂了挑子。只有一個出了名的懶漢因為“圖省事”同意了。因為這事兒,懶漢媳婦要和他離婚。轉眼到了出苗期,大夥兒到地裏一看,採用秸稈還田的地塊,一溜煙的苗齊、苗壯、成線,楞是把傳統種植方式給比了下去。到了秋收測産時,免耕播種比傳統種植産量高了三成!等著看笑話的人不言語了,一些農民開始接受了這種模式種地。

2018年春季,梨樹縣遭遇53年來最強春旱,好多地塊只見幹土不見苗。可旱情竟然沒有影響到八里廟村種糧大戶盧偉。

“咱這地不怕,不信你瞅瞅。”盧偉蹲下身子,在秸稈下面,手一扒一摳再一攥,一抔摻雜細碎秸稈的黑土被握成了團兒。“這土裏有濕氣,不然咋能攥成團兒?再往深裏摳,還能挖著蚯蚓呢。這是秸稈覆蓋還田的功勞啊!”盧偉説。

王貴滿告訴記者:“以前種地用農家肥,秸稈經過家畜的消化,轉換成糞便回到地裏,種地又養地。秸稈是個好東西呀!可大量用化肥後,秸稈燒掉了,農家肥不用了,黑土的營養就一點點流失了,太可惜了!”

怎樣才能攔住黑土地的退化?這成了王貴滿的心病,他十幾年不停地研究、試驗,最後認準了秸稈覆蓋還田,他説:“這是養地護地最經濟有最效的方式!”為此,王貴滿先後聯絡上來自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幾十位專家學者匯聚梨樹縣。在2007年,他們在高家村一塊225畝的“破皮黃”地塊,進行全縣“秸稈全覆蓋”試驗。

短短幾年試驗,效果逐漸顯現。如今這塊地,踩上去腳感鬆軟,當年的“破皮黃”成了實打實的高産田。事實證明,“秸稈全覆蓋還田”,保墑、護土、抗倒伏,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黑土層形成。

此項技術不僅可以培肥地力實現節本增效,還有效地解決了水土流失和因秸稈焚燒引發的環保問題,為東北地區耕作制度改革提供了最佳解決方案,這個方案被《農民日報》採訪整理後,向全國宣傳推廣了非“鐮刀彎”地區玉米種植的“梨樹模式”。而經過農業專家連續10年監測,2007年那塊“試驗田”,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0%至40%,耕層0釐米至20釐米有機質含量增加12.9%,蚯蚓數量是常規壟作的6倍。以玉米秸稈覆蓋還田技術為核心的免耕栽培技術,得到越來越多的農民認可。

“梨樹模式”推廣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入

王貴滿告訴記者:“在‘梨樹模式’推廣上,我們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入。比如,我們根據梨樹模式的需要,和相關部門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免耕播種機。”

記者了解到,2008年,王貴滿聯合中科院瀋陽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張旭東,中科院長春地理與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時任梨樹縣農機推廣站站長苗全,快馬加鞭地研製梨樹模式所需要的免耕播種機。

幹啥事兒都得有錢,沒錢咋整?張旭東博士説:“有一天,王貴滿突然拿來10萬塊錢,問他咋來的,他也不説。後來一打聽,才知道他是以個人名義借來的。我們一看,老王是鐵了心啊,我們的勁兒也跟著上來了!”

為了早一點把免耕機研製出來,他們就外出學習,回來後,一遍遍研磨、試驗,在不斷試驗中,中國第一台免耕播種機在梨樹縣研製出來。

王貴滿説:“有了性能先進的自産免耕播種機,什麼秸稈覆蓋、條帶休耕、機械化種植都能解決,一次作業即可完成清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還解放了大批農民,梨樹模式真正地實現了成龍配套!”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梨樹縣現代農業生産單元建設的主旨就是在實施“梨樹模式”的基礎上,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實施主體,以300公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為一個實施單元,確定具體實施模式,打破農戶間土地界限,規範行距,利用導航作業;在此前提下合理配置農機具,將農資採購、農機作業、人員配置和資金使用率發揮到最大化。主要包括:標準化、機制化、資訊化和契約化這幾個實施手段。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和部門參與。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姚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