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三農人物

駐村第一書記李紅崗:來到村裏 就踏踏實實幹點事

發佈時間:2021-05-11 13:43:36

“近3年,我們村集體經濟從27萬元增加到48萬元,貧困戶收入從1.39萬元增加到近2萬元,離不開李書記帶來的農業技術和産業思路。”5月8日,説起村裏這幾年的變化,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邵店鎮劉岳村村支書王歡句句離不開李書記。

李書記名叫李紅崗,今年46歲,是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後勤管理處處長。2018年7月,他主動要求進村扶貧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員,因工作突出,2020年3月起擔任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上蔡縣劉岳村駐村第一書記。

“當時正是脫貧攻堅關鍵期,我們村任務重,大家都擔心這省城下來的幹部挑不起硬擔子。”王歡説。

進村第一天,李紅崗拎上行李就住進了村委會騰出來的辦公室,和村幹部推心置腹談心,了解村裏情況,談自己的發展思路。村民們開始覺得,“這個幹部有點不一樣。”

“脫貧攻堅,産業發展是關鍵。作為省農業農村廳派出來的第一書記,進村之前我就在琢磨怎麼結合村裏實際,把農業技術帶到村裏。”李紅崗説。

李紅崗(中)在蔬菜基地內查看農戶種植蔬菜的生長情況。

劉岳村家家戶戶種葡萄,有著葡萄種植的傳統優勢,但是村民多是用土方法種植,葡萄品種不佳、收成差。“露天種植,全靠天吃飯,一遇到雨災、雪災就損失慘重。”村民李凱威説。

怎麼辦?引進穩産抗病的“陽光玫瑰”葡萄,改良葡萄品種;先後邀請農技專家到村裏開展葡萄剪枝和田間管理培訓,學技能長本事;成立合作社,規模化種植降低成本投入……在李紅崗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千畝葡萄園去年已挂果就賣上了好價錢。

“去年每斤葡萄的地頭價就在10元以上,一畝地凈增收1.3萬元,盈利30多萬元。”李凱威説,目前已利用2020年第一書記資金建設避雨棚11個,覆蓋葡萄30多畝,為葡萄抗災增收奠定了基礎。

三年來,劉岳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産業發展、群眾生活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鄉村振興有了新鮮血液。

在李紅崗的幫扶下,在外打拼多年的吳光照返鄉開起了箱包廠,退伍軍人孫安邦從事起生豬養殖,企業家王海棠也來村流轉土地,開展小麥良種繁育300多畝和高油酸花生200多畝,並利用第一書記資金投資25萬元,建設起滴水灌溉和水肥一體設施,將有力增強特色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如今,劉岳村已培育雙新雙創人員16人,帶動近200余人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

李紅崗在田間查看農戶所種植的小黃姜的品相。

為了將幫扶精準到戶、到人,李紅崗挨家挨戶了解情況:介紹25戶貧困戶到村裏的箱包廠、服裝廠等務工;協調建設保障房9套21間,讓4戶五保戶住上新房;讓20戶貧困戶靠光伏發電、企業幫貧、入股分紅等方式增收;對尚有一技之長的老人,除給予資産收益幫扶外,還給他們買工具、建鴿舍、找專家等,讓他們靠技術脫貧。

走進村民高賀玲家,只見700多平方米的鴿舍裏,一排排鴿舍整齊排列著,“咕咕咕”的鴿子叫聲令人喜不自禁。在高賀玲看來,“咕咕咕”如同“鼓鼓鼓”,預示著她的腰包正不斷地鼓起來。

李紅崗(左)在村民高賀玲的鴿舍裏查看肉鴿長勢。

“之前是自己家的小土棚,現在已經建起了兩個鴿棚,一個保障棚,養殖規模也從最初的1500多對發展到現在3000多對的,一年收入能有4萬元錢。”高賀玲説,肉鴿農場每天下鴿蛋兩三百個,乳鴿每15天出籠30多只,已初具規模,逐步實現盈利。

在箱包廠裏,40歲的村民李秋菊一邊忙著縫紉活,一邊告訴記者,“以前在外打工照顧不了小孩和老人,現在在家門口一個月就能有幾千塊錢的收入,日子越過越幸福。”

駐村以來,李紅崗很少回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大年初七就到村裏開展工作,父親去世時正值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的關鍵時刻,也沒有告訴村裏的任何人。但看到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李紅崗感覺“值了”。

在李紅崗看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儘管已經脫貧了,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下一步還要想辦法提高農業産業發展的後勁,發展壯大現有産業,增加群眾經濟收入,讓農村成為年輕人幹事創業的熱土沃土,真正實現鄉村振興。”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姚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