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最近很忙。這個32歲的年輕人身兼數職,作為四川省綿陽江油市青蓮鎮雙石村黨總支副書記,他正為村莊空間規劃做調研,還要著手起草村規民約,引導村民保護村莊生態環境;作為村莊所在地的三一國際共用農場的經營者,他正忙著跟德國、丹麥等國農業專家商討合作,計劃利用養豬場糞污進行沼氣發電。同時,他還是一位年輕的父親,不論多忙,每天下午5點總要去幼兒園接4歲的女兒,到農場裏認識一下花草,研究一下蟲子。生産、生活、生態“三生共融”,這是趙林的美麗人生,也是他對美麗鄉村的期待。
熱衷農業國際交流的大學生
四月春意濃。走進三一國際共用農場,鳥鳴聲中繁花正盛,果蔬飄香,綠樹掩映間不時能看見三三兩兩的蘆花雞、大白鵝閒適地踱步覓食。露天的木屋咖啡館、別致的草屋民宿、隨處可見的中英雙語指路牌,為這片如畫田園風光增添了幾許國際范兒。若不是養殖區域那一排排標準化生態養殖場,誰能想到這裡竟是一個以生豬養殖為主業的農場呢?
舅舅2005年創立這個農場的時候,趙林還只是一個高中生。從那時起,每年寒暑假趙林都在農場幫忙,這段經歷讓這個從小沒幹過農活的農村娃開始真正了解農業生産,了解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也讓他萌生了想到全世界不同國家的農村去看看的願望。
各國志願者在農場了解養蜂技術。趙林攝
為了方便實現自己的心願,趙林大學選擇了英語專業,但“環球農旅”的夢想短期內似乎很難實現。思來想去,他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式——“If I can’t go to the world,let the world come to me”(“如果我不能走向世界,就讓世界走向我”)。
説幹就幹。“我們是一家豬-沼-果(林)迴圈生態農業的農場”,趙林在一個國際志願者網站上註冊了自己的家庭農場,發起“農場國際志願者”交流活動,邀請外國人前來參觀了解中國的農業和文化。“沒想到感興趣的人那麼多!”從2012年大一暑假第一批外國志願者到訪開始,迄今已有來自45個國家的400多名志願者來到農場進行為期1-6個月的學習交流。
“有留學生來暑期實踐的,有遊客來體驗中國農耕文化的,有農業專家學者圍繞課題搞調研的。”趙林告訴記者,志願者每天在農場從事5個小時的義工,農場則為志願者提供免費食宿,還會組織各種主題活動讓志願者之間增進文化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這個川東北的農場裏隨處可見不同顏色皮膚和發色、説著不同語言的外國人挽著衣袖和褲腿養豬、喂雞、種果樹,這種獨特而濃厚的國際文化氛圍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周邊城市居民前來“看稀奇”,明顯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旅遊。
通過“農場國際志願者”活動,趙林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自己“環球農旅”的願望,了解到各國農業很多新鮮有趣的事,也看到了“跨國文化交流中蘊藏著無限商機”。從那時起,趙林就打定主意大學畢業後要回到農場當一個促進中外農業文化交流的“新農人”。
説英文的年輕村幹部
2016年上半年,趙林大學畢業回到農場工作不足一年,就在村支書的推薦和邀請下,當上村民小組長。去年5月村委換屆又當上了村黨總支副書記。
“村裏年輕人大多都進城務工了,大學畢業還回村務農,我算是個‘另類’。”趙林笑著説,“支書看我在農場幹得風風火火,希望我給村裏年輕人樹立個榜樣。”
趙林這些年先後在農場的種植、基建、養殖、採購、智慧化建設等多崗位工作過,但國際農業文化交流活動始終由他負責。自打當上村幹部,趙林就更忙了,不僅要接待源源不斷的國際志願者,還要“以國際視野”帶領村民一起過上好日子。
趙林作為雙石村黨總支副書記發言。
趙林的思路很明確,就是要以“農業+文化”為抓手,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江油最大的文化牌,就是“李白故里”。“李白在外國人看來,就是中國的莎士比亞。”趙林説,“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鬥酒詩百篇’,可是一千多年前的浪漫主義怎麼去感知?我就通過打造詩畫田園、開設特色酒吧、舉辦李白詩歌鑒賞會等主題活動來呈現這種浪漫主義,對外國人的吸引力非常大。”
趙林的第二張牌是農耕文化,“很多人一説到農村老齡化太嚴重就很沮喪,我倒認為老年人身上都是寶藏。舉個例子,我外婆會手工編草鞋、做竹編、做豆腐,外國人對這些非常感興趣,覺得很神奇。可是我媽媽這代人大都不會做了,這些都是農業文化的名片,失傳了多可惜!通過開設各種傳統手工作坊,不僅保存了傳統文化,同時也能吸引外國人體驗和參與。”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已經不滿足於到旅遊景點走馬觀花地看中國,他們期待能夠融入中國最真實的生産生活方式。”趙林説,“我會帶他們先了解雙石村,再帶他們去青蓮鎮,然後再接著去江油市、綿陽市、成都市,讓他們一點點深入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
趙林這些年對跨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努力卓有成效,有的外國志願者已經深深愛上中國文化而留在這裡定居、就業、創業。獨特的鄉村文化吸引了國際資源,濃厚的國際特色又對周邊市民形成吸引力,國際文化沙龍、國際音樂節……新的消費需求不斷被創造。這個時而説著一口流利英文、時而操著四川方言的年輕村幹部把這個傳統村落打造成“網紅打卡點”,也給當地村民帶去更多致富的新機——這就是文化産業的力量。
最令趙林感到自豪的,是伴隨文化産業的聚集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許多進城務工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創業。“農業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年農民,你能想像,沒有青年農民的主導和參與,在這個傳統農村,國際交流活動能開展嗎?”
走上國際論壇的中國青年農民
今年1月,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德國聯邦食品及農業部聯合主辦的第十三屆全球糧食和農業論壇上,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22位青年農民代表向與會的76國農業部長做彙報並提出自己關於農業發展的建議,而趙林正是其中之一。
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趙林以一位青年農民的視角,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體會。他在發言中特別強調了青年農民對鄉村建設的重要性,他説年輕一代的農民有知識、懂技術、有進取心,他們更有意識有能力積極與外部世界聯繫——無論是與城市還是與其他國家,這對突破農業農村地域局限性,去獲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非常重要。因此,他提出各國政府應該制定政策支援幫助青年人投身農業發展和農村基層治理等多項建議。“如果沒有這樣的政策,我自己可能也沒有機會在村裏任職併發揮作用。”
同時,他還在發言中用較大篇幅向世界介紹了中國的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這些政策讓近1億人擺脫貧困,並進一步縮小了城鄉差距。”
能有機會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趙林非常自豪:“經過與其他國家青年農民代表的交流,我才在比較中真正體會到中國取得了多麼了不起的成就。”
各國志願者在農場過萬聖節。
“我是國際交流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國際交流活動的受益者。”趙林之所以能獲得這樣的機會,得益於中德兩國農業部門組織的中德青年農業實用人才交流項目。該項目自2015年啟動以來,兩國總共已互派100多名優秀青年農民赴對方國家交流訪問。作為2020屆學員,趙林正是以優異的表現通過項目推薦和德國聯邦食品及農業部篩選,站在了在世界級舞臺上。
令趙林略感遺憾的是,受疫情影響,2020屆學員只能通過網路連線的方式學習培訓。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國際往來正常化,他們將與2021屆學員一起,於今年下半年前往德國深度學習。
“與世界交流越多,越能建立自信。”趙林説,中國農業已經在很多領域走在世界前列,即使與德國這樣的農業強國相比,也是優勢互補的,中國農業大有可為。“青年農民要發揮自身優勢更積極地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努力成為聯繫農村與城市、中國與國際的橋梁。”走在農場春日的陽光裏,這個質樸的青年臉上是自信的微笑,“我願意做這樣的踐行者,也希望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參與進來——農業可以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