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地方農業

山櫻花綻放的春天——雲南拉祜山鄉教育巨變記

發佈時間:2021-04-06 13:37:26

春天裏,群山連綿,粉紅的山櫻花點綴在綠色林海中。在半山腰,一排樓房矗立,國旗迎風飄揚,瑯瑯讀書聲在山間回蕩。

這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戛鄉哈卜嗎村小學。多年前,這裡的一些孩子因為家庭貧困上學困難,有時候還得和家裏的兄弟姐妹換著上學。

今天,偏遠的大山裏卻是另一番模樣。拉祜山鄉教育事業巨變,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縮影。

18年後的重逢

18年後的春天,在木戛鄉哈卜嗎村小學,語文老師周靜紅和她的兩名學生重逢。

一張老照片,讓師生三人瞬間穿越到18年前。

瀾滄縣總人口50.99萬人,其中拉祜族人口約22萬人,佔全國拉祜族人口的一半。拉祜族是從原始社會等社會形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曾長期被貧困問題困擾,教育發展不均衡。

2003年,新華社記者在瀾滄縣富邦鄉半山村小學、木戛鄉哈卜嗎村小學等學校,目睹了貧困造成的痛心場景。

那年6月的一天,周靜紅正在給五年級學生上課,剛好被記者的鏡頭捕捉到。跟她“同框”的其中兩個孩子坐前後桌,男孩叫張扎妥,女孩叫張娜而,都是附近村寨的拉祜族學生。

當時,學校教室用木樁做墻、糊上泥巴擋風,一到下雨天,教室裏全是泥巴。周靜紅回憶,每到開學前幾天,老師們還要當木匠,修補課桌椅。

記者走訪時,很多學生沒有鞋穿,連睡覺都是幾個人合蓋一床有窟窿的被褥。

當時,12歲的張扎妥讀五年級,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但因條件有限,每天吃的基本是辣椒面拌米飯。

如今的學校,教室寬敞明亮,上課用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圖書室有3500冊各類圖書,食堂裏的飯菜營養可口,宿舍裏當年的木板床換成了高低床。

這些變化,讓重逢的師生讚嘆不已。張娜而小學畢業後外出務工,女兒羅娜努也在這所村小就讀。在久別的老師面前,她羞澀地笑了。

“根本沒法比,比我們那個時候條件好太多了。”張娜而説。

再當一回我的學生

多年以後,看著課桌前端坐的孩子們,富邦鄉中心完小教師羅亞忠想起曾經工作過的半山村小學,心頭涌起關於時光機的願望。

當時,32歲的羅亞忠擔任半山村小學校長,學校條件非常艱苦,村民用竹片搭建簡易房屋給學生住,墻上貼著塑膠布擋風。

更無奈的是,許多貧困家庭只能讓幾個孩子輪流上學。為減少輟學現象,羅亞忠和同事經常要為學生墊交書費。

這些年,隨著國家大力投入和經濟社會發展,瀾滄縣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補齊邊疆民族地區教育設施短板。

隨著教育基礎設施升級,2020年9月,半山村小學撤並到富邦鄉中心完小,原校舍改造成村裏的幼兒園。

如今,富邦鄉中心完小圖書室、實驗室等一應俱全,孩子們有了專門的電腦室和舞蹈室,每天都有肉吃,教室裏還有飲水機。下課鈴一響,孩子們在懸浮式地板鋪成的防滑球場上打籃球、跳繩,有的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蘆笙舞。

2019年,半山村脫貧出列,摘掉“窮帽”的3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包括當年記者採訪過的六年級學生李娜兒。今年,她的兩個孩子分別在富邦鄉中心完小讀五年級和一年級。

在李娜兒家門口,記者向她的母親羅娜朵展示了18年前的視頻資料。羅娜朵一下就認出了視頻裏的自己和光著腳的女兒。“我小學一年級只讀了3個月。女兒也因為家裏窮,讀完小學就沒錢上了。現在生活好了,我一定要讓兩個孫兒上大學。”她説。

看著當年的學生,再看看現在的校園,羅亞忠的眼眶紅了:“真希望能有一台時光機,讓當年的學生來到現在的教室,讓他們再當一回我的學生,好好把書讀完。”

村小菜地見證變遷

哈卜嗎村小學有一塊綠油油的菜地,這5畝菜地在學校教學樓背後的山坡上。春天裏,大青菜長得正好。這幾天,師生們又翻土栽上一些白菜秧。

從1959年辦校伊始,這塊菜地伴隨一代代師生成長,見證了學校的變遷。

2004年10月,23歲的楊啟秀中專畢業後來到這所偏遠的農村小學,開始她的教師生涯。讀書期間,為了能吃飽飯,她每天在食堂勤工儉學,接連幹了3年。

如今,她的學生再也不用為吃頓飽飯犯難了。這些年,“兩免一補”、營養餐等政策在瀾滄縣陸續實施,哈卜嗎村小學學生的吃飯問題得到解決。

在辦學條件極大改善的今天,這塊菜地保留至今,被賦予了另一種含義: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傳承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

每週三下午,學校會給孩子們安排勞技課和勞動課。勞技課上,老師會教孩子們如何煮麵條,南瓜花開的時候還教人工授粉。勞動課上,挖地、搭瓜架、施肥、種菜等,由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完成。

因為這塊菜地,哈卜嗎村小學曾當選雲南省中小學勤工儉學先進集體。平日裏,食堂師傅用這塊地裏的蔬菜給師生做湯、炒菜,腌制佐餐的泡蘿蔔、酸腌菜。去年肉價上漲,學校還以菜換肉。“我們把吃不完的蔬菜拿去換了500多斤雞肉,孩子們吃得可開心了。”楊啟秀説。

相比十幾年前,最讓老師們高興的是學生成績的提升。在哈卜嗎村小學,楊啟秀剛開始從教那幾年,學生的語文成績基本上只有20分到30分,現在有些班級語文平均成績能達到70多分甚至更高,她所教班級的語文平均成績在鄉里排名第一。

希望在大山中升騰

面對鏡頭,瀾滄縣教育體育局局長楊彬兩次落淚,其心境和感觸卻完全不同。

2003年,楊彬33歲,擔任瀾滄縣金朗中學校長。一個拿著空碗躲在角落的孩子,讓他面對記者抽泣:“我知道他為什麼不跟同學一起吃飯,看看那個碗就知道了,裏面什麼都沒有。”

當時,貧困使瀾滄縣的基礎教育舉步維艱,雲南在中小學危房改造等工程和“兩免一補”“特崗教師”等計劃分配上盡力傾斜。在國家和雲南省的支援下,瀾滄縣于2009年順利完成“普九”攻堅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拉祜山鄉教育事業突飛猛進。2014年以來,各級黨委政府累計投入資金4.86億元,幫助瀾滄縣實施“全面改薄”、校安工程等項目;2019年,瀾滄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工作通過國家級驗收。

據估算,2020年瀾滄縣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7年多,這一數值在2003年時只有3年多。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54所,在校在園學生7.34萬人,中小學校舍面積已達60萬餘平方米,全縣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

瀾滄縣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也大幅提升。楊彬介紹,全縣現有教師4171人,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9.74%,初中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9.83%,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9.65%。

這些年,大山裏還辦起了幼兒園。瀾滄縣現有123所幼兒園,學前三年兒童入園(班)率為85.21%。

2003年,在動朗鎮南甸村窩拖寨,記者拍攝了一張4個小孩站在茅草房前的照片,有2個還光著屁股。如今,這個村通過發展産業增收致富,2020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8500元,2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早已脫貧,茅草房變成了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樓房,適齡兒童都送到由南甸村小學改成的幼兒園。

“以前,面對貧困我感覺很無助。現在很激動、很欣慰。”看著當年的採訪視頻,楊彬再次落淚。

來源:新華社
責編:姚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