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地方農業

江蘇沿湖村多業態發展鄉村旅遊 拓寬小康路

發佈時間:2021-04-06 13:36:35

開欄的話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進征程中,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匯聚起堅定信心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億萬群眾積極投身共建美好家園、共用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在喜迎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之際,我們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面留給群眾,即日起在“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欄目開設“同心奔小康”子欄目,記錄鏗鏘有力的奮鬥足音,講述溫暖幸福的小康故事。

24歲的劉柳舉起手機、戴上耳機,嘗試用“一鏡到底”的方式,呈現當地的湖光山色和人文風情。“歡迎來到直播間,這裡是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沿湖村,緊靠邵伯湖西岸。村裏有三寶:蝦米、芡實米、菱米……”

兩小時的網路直播,觀看粉絲超過1000人次,帶貨農産品1850元。去年,劉柳從揚州大學畢業後返鄉創業,和村裏十來個人組成直播隊,春天賣鴨蛋、夏天收蓮蓬、秋天刻船雕、冬天曬魚幹,年銷售額達80多萬元。

劉柳的家,是一個設計成漁船格局的兩層民宿:“船頭”寬敞,“船尾”窗明几淨,“船艙”排列著長條桌椅。

坐在“船艙”,劉柳的二爺爺劉忠香又想起逐魚而生的日子,全家6口生活在一條1.6米寬、7米長的小木船上。“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他攤開一雙佈滿老繭和凍瘡的手,這雙手曾在無數個夏日的傍晚撒網下籪,也曾在無數個冬天的清晨抹去竹竿上的白霜。

沿湖村是個漁民村,村集體一度欠債20萬元。2007年,沿湖村啟動上岸定居工程。2017年,又啟動退養還湖工程。到2019年末,最後一名漁民上岸。

漁民上岸,生計怎麼辦?適逢揚州市開通“鄉村遊直通車”,沿湖村以邵伯湖美景、漁家美食為名片,發展鄉村旅遊,引來八方遊客。

劉柳的父親劉德玉在40歲出頭時開始創業。沒有錢,就與人合夥分攤成本;沒有場所,便把住家漁船拾掇一新;請不起廚師,就自己學習炒菜;外地遊客要留宿,他又將屋子裝修一番,辦起民宿。慢慢地,生意漸好,2019年掙了10萬元。

去年年初,受疫情影響,沿湖村的文旅産業遇到困境。剛剛嘗到成功喜悅的沿湖村人,一時又迷茫起來。

像劉柳這樣的青年一代,闖入了村黨委書記劉德寶的視線。“父輩們丟掉捕魚網,從湖上搬到岸上;年輕人接上網際網路,從岸上走到網上。”劉德寶琢磨,線下游客來得少,就線上上做銷售;大家缺經驗,就請老師來教。

在揚州職業大學教師的幫助下,村裏開通了公眾號、網店,成立了文旅公司,組建了網路直播隊,在網上教做漁家菜、帶貨土特産。由此,沿湖村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人生中首場直播,劉柳和搭檔提前做了功課,結果仍不理想。“準備的臺詞翻來覆去講了個遍,僅吸引到15個粉絲、賣出去100多元錢的貨。”

怎麼改進?姑娘們合計:村裏的漁民來自各地,有獨特的生産生活方式和吸引人的漁文化故事。劉柳一家三代兩次創業的經歷,拿到直播間一講,就有很多粉絲愛聽……

漁文化故事搭配當季農産品——摸出了門路,沿湖村的土特産開始在網上走紅。劉德玉家滯銷的鴨蛋一口氣賣出去10萬多枚;農戶們也主動將蝦米、魚圓、鹹鵝等農産品送到府。

“最多時收購上百家的土特産,蝦米收購價從每斤100元漲到120元,讓鄉親們分享電商紅利。”劉柳説,有手藝的老漁民還送來手工製作的香包、竹編等文創産品,請直播隊幫著代銷。

從吆喝産品到吆喝風景,直播隊越幹越紅火。遊客們循著網線走進村子,餐飲民宿、民俗活動、節慶賽事,再度紅火起來;清明節之前半個月,劉柳家的民宿就在網上預訂一空。

“今年已接待遊客5萬人次,預計全年旅遊收入可達1600萬元。”劉德寶介紹,通過拓展茶吧書屋、民宿客棧、創客課堂等多元載體,承接團建、研學、聚會等線上線下服務,沿湖村正打造鄉村旅遊多業態,讓小康路越走越穩當。

來源:人民網
責編:姚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