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三農人物

記江蘇農技推廣一等獎獲得者朱新開團隊:讓好技術落地開花

發佈時間:2021-03-19 09:07:38

讓好技術落地開花

——記江蘇農技推廣一等獎獲得者朱新開團隊

朱新開(中)為農民講授田間管理等相關技術知識。資料圖

近日,三年一度的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獎結果出爐,揚州大學農學院朱新開教授團隊主持的《稻茬小麥“三調三控”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示範推廣》項目榮獲該獎項一等獎。

近年來,朱新開帶領團隊在多年的科學研究和實踐推廣的基礎上,整合了一套稻茬小麥“三調三控”(調播種時期、調耕播作業程式、調秸稈還田方式以及控種、控肥、控藥)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多年多點培育了306個示範典型,打造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累計推廣示範4328萬畝,佔全省稻茬小麥種植面積的53.43%,産生經濟效益34.5億元。

針對“三多”現象 精準推行“三調三控”

“朱老師,今年我家麥田凍害比較嚴重,可以通過提高追施肥料來提高苗情長勢嗎?”年初,泰州市泰興古溪鎮的種植大戶萬炳韜通過網路向朱新開求助,自家麥田在寒潮前幾天剛進行了化除,結果整片田塊葉片全部枯黃,焦急萬分的他希望通過施肥助苗來補救。

了解到情況後,朱新開立即勸阻了該農戶盲目追肥的行為,並給他發去了因苗分類精準施肥的決策方案。

朱新開介紹,在小麥種植過程中,自己經常會接到這樣的求助。很多農戶會因苗情長勢弱等原因盲目施肥、施藥,其實這樣非但不能提高産量和品質,還會增加成本。

他帶領團隊調研發現,受氣候、前茬作物、農民習慣等影響,江蘇大部分地區小麥種植過程中普遍存在像萬炳韜一樣的“三多”現象:苗多(播種量大帶來的基本苗多)、肥多(施肥量大且次數多)和藥多(用藥過量、次數多)。“如果把農作物比作人,農藥化肥就如同補品,如果滋補多了,整天大魚大肉,同樣不利於健康成長。”在朱新開看來,營養均衡、調控得當才能保證農作物的高産優質。肥多、藥多既增加了生産成本,不適應現階段規模經營主體的生産需求,也時常出現産量不高不穩、品質不勻的現象。

為解決這一實際問題,朱新開團隊經過多年科研實踐創新提出了一套稻茬小麥生産新理論,通過“三調三控”的方式實現小麥的綠色高效生産,幫助農民減負增收。“‘三調’具體指的是調過晚播為適期播與及早搶播;調粗放播種為因土壤墑情配置適宜耕播作業程式;調秸稈淺表還田富集播種層為深旋(耕)還田混勻草土。”朱新開告訴記者,“三控”則是:因播期耕播方式控制播量;肥料適度控量減次施用;病蟲草害適時綜防控量減次。

據了解,該技術可幫助農民每畝平均節種0.78公斤,節肥1.6公斤,節藥1.4元,增效126.96元,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2014年至今多次被列為江蘇省農業主推技術。

助推技術落地 提升農民“造血”能力

實用技術如何走完通向農民的“最後一公里”?這些年,朱新開和團隊通過打造高産典型、開展技術示範,以點帶面,把新技術新理念傳遞給更多農民。

幾年前,江蘇省鹽城市蘆蒲鎮其友家庭農場主姚其友承包了近400畝農田進行稻麥種植。但由於種植方式不科學,經濟效益不明顯。“一年到頭忙下來賺不到幾個錢。”姚其友感嘆道。

2017年,朱新開帶領團隊在深入調研後,決定在此實施小麥“三調三控”相關技術示範,將該地打造成農業綠色高産高效示範點。在朱新開的指導下,自2018年起,其友家庭農場平均小麥畝産比鄰近農戶高100至150斤,收入也增加了很多,已經成為當地的“龍頭”科技型家庭農場。

“從去年開始,周邊農戶主動向我學習,我什麼時候播種、種多少種子、施多少肥,他們都會跟著學。”姚其友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幾年下來他本人也已經從一名“技術學習者”蛻變為“示範推廣者”。

“我們不僅希望自己的新技術、新理念得到推廣,也希望激發農民的內在潛力,提高農業從業者的綜合素質。”團隊骨幹之一、揚州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丁錦峰説。為此,除了典型打造、高産示範之外,目前團隊已經在各地成立了20多個駐村的“科技工作站”和“專家指導站”,定點開展科技推廣工作,通過線上線下貫通的方式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先後培育和服務農村合作組織、種養大戶2000多個,每年舉辦近千場各類講課培訓,受眾5000人次以上。這既有助於知識直接落地,也造就了一批結構合理、專業齊全的技術骨幹隊伍,增強了農業生産自我“造血”功能和農村發展後勁。

結合區域特色 探索農業推廣模式

近日,江蘇姜豐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堅宏自豪地介紹自家公司的訂單量:“我們僅去年訂單生産優質小麥就達一萬畝,涉及46個經營主體。”自2017年開始,在朱新開的“牽線搭橋”下,該公司與當地農技推廣部門“強強聯手”,實現了訂單銷量、服務效果大幅度提升。

“目前我們通過與朱新開教授團隊合作形成技術專家團,結合本地龍頭農業企業,圍繞稻麥綠色高效生産模式開展研究、示範與推廣,取得了明顯成效。”泰州市姜堰區農技推廣中心耕保站總農藝師李亞偉告訴記者。

近年來,朱新開團隊與該地農技推廣中心、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組建了“技術專家+姜豐種業+家庭農場/農戶”的服務模式,在項目區內,選擇接受新事物強的經營主體,訂單生産稻麥種子,累計種植面積達1.7萬多畝。

“農業要持續向好向上發展,創新模式是關鍵。”朱新開介紹,經過多年的探索,團隊已形成了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農業技術協同推廣計劃、江蘇省現代農業(小麥)産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為依託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

這些模式結合各地發展“因地而制”,有針對欠發達地區制定的純公益性的“三地一體”技術推廣模式,也有結合當地網際網路發展制定的線下線上融合的“1+1+1+N”(省級技術推廣專家+市縣級技術推廣專家+鄉鎮技術人員+N個種植大戶)技術推廣模式,還有“公益+有償協同服務”等多種技術推廣模式。朱新開表示,下一階段團隊將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創新性開展網際網路+、微信+、微視頻等農業科技綜合服務,共同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