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鄉村振興

陜西省高素質農民培育:“九個率先”下功夫 鄉村振興“蓄”人才

發佈時間:2021-03-19 09:02:30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孫眉 | 責任編輯:王靜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孫眉

西安市長安區長豐農機合作社薛強駕駛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為小麥化學除草。 楊荔 攝

編者按:農民是建設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只有培養一大批具有較強市場意識,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高素質農民,現代農業發展才有人才支撐,才能形成持續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力量源泉,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本期刊發陜西、山東、青海三地培訓高素質農民案例經驗以饗讀者。

近年來,陜西省農廣校體系以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為使命,集全體系智慧,匯聚多方力量,立足農村勞動力結構性變化,積極破解各類難題,狠抓政策制度設計,培育機制建設。他們在“九個率先”上下功夫(即率先開展理論研究、率先做好抓點示範、率先出臺扶持政策、率先給予資金支援、率先開展認定管理、率先建立制度規範、率先進行條件建設、率先組建服務平臺、率先成立省級協會),制定了“理論授課、網路教學、基地實訓、資格認定、幫扶指導、政策扶持”24字培育方針,走出了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經營主體中培育、産業鏈中成長、服務體系中成熟、政策扶持中壯大”的高素質農民培訓新路徑。

截至2020年,培育的20萬高素質農民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發展新産業、新業態的先行者,成為應用新技術、新裝備的引領者,成為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踐者。全國農民教育發展論壇與專家侃侃而談的是他們;村“兩委”班子、田間地頭指導技術的是他們;農民豐收節、農民運動會上處處有他們矯健的身影,他們已經成為時代亮麗的風景。

立足發展 招才引智見實效

正月初八,大地回暖,位於秦嶺北麓西安市長安區子午街道東臺新村廣袤的麥田上,5台自走式噴桿噴霧機伸著長長的手臂,在麥田裏來回穿梭,長安區楊莊街辦營溝村薛強創辦的長豐農機合作社正在進行小麥化學除草作業。“如今種地越來越簡單,運用高效植保器械——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噴幅12米,每台每天作業300畝以上,5台日作業能力達到1500-2000畝,僅需8人完成,可以頂替40個人工。”薛強驕傲地説。

2012年,薛強大學畢業後回到農村,接手他父親薛拓成立的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為一個“農二代”。“回到家鄉做農業後,我多次參加農廣校組織的培訓,現在已經是一名科班出身的高素質農民了。”薛強説。2020年10月,這個返鄉9年的經濟學碩士,被列為陜西省玉米産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和西安玉米試驗示範站的負責人。

近年來,薛強帶領合作社的社員們積極探索農機合作社發展模式,開展土地託管業務,在不改變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收益權和國家惠農政策享有權的前提下,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産。目前,合作社擁有各類農機資産1000余萬元,社員112人,土地託管面積3萬餘畝,服務覆蓋長安等5個縣(區)6個鄉鎮20余個行政村,涉及6000余戶村民。農機耕種收、深松作業面積年均3萬餘畝,病蟲害統防統治年均7萬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1.5萬畝,他們還建立了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實現了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提前安排好人員、機械、農資,按照統一“耕種防收”的標準作業。

“在西安,像薛強這樣返鄉跨界的學員不在少數,通過教育培訓,一大批紮根于農業農村的‘大能人’不僅成為新時期農業帶頭人、領跑者,更是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力軍。”西安市農業培訓中心主任潘峰説。

情係鄉村 創業致富富眾人

家住渭南市合陽縣洽川鎮南義村的宋朋傑,自幼喜歡雕刻和手工製作,通過多次參加省市縣農廣校的培訓課程,他對國家的各類助農政策有了全面了解,系統學習了涉農企業創辦基本知識、農産品行銷技巧和現代資訊技術應用等,發展特色農業産業也有了足夠的信心。他常對身邊人説:“感謝農廣校老師當初的來電,通過學習,我不斷提升自己,了解市場需求,避免閉門造車的尷尬處境,現在既懂技術又懂銷售。”

多年來,他潛心鑽研瀝粉、版畫、烙畫等葫蘆工藝製作及栽種技術,不斷開發中華葫蘆文化,探索葫蘆文化與藝術産業化的發展之路。最終汗水澆築藝術碩果,勤勉博得技驚四座,他首創了吉祥如意鏤空葫蘆燈。他的各類鏤空葫蘆燈,在全國同類藝術品中首屈一指,其作品曾在中國楊淩農高會、東西部貿易洽談會等多場博覽會上展出,引起海內外人士的高度關注與好評。

作為全國青聯委員、渭南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他的成功離不開鄉親的幫助,知恩圖報是他做人的原則。他積極響應黨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在政府及農廣校的幫助下,招募當地農民及部分殘疾人,累計開展20余場次洽川葫蘆雕刻技能培訓,累計培訓農民630人次,安排20余名殘疾人就業,每年可為60余戶家庭增加收入每人平均超過8000元,葫蘆工藝製品廠每年為社會創造120萬元的經濟效益,提供社會就業50人次。

學以致用 脫貧路上勇擔當

2009年大學畢業後,21歲的紀坤毅然回到了家鄉,儘管家人極力勸阻,希望他志在四方,創出一番天地,但他依然堅持最初的夢想,在漢中市城固縣五堵鎮五堵社區創辦養殖公司。最初由於資金短缺,養殖場舉步維艱,11年來幾經挫折,終於成為當地知名的養殖企業。目前公司固定資産已達2300多萬元,年産值3100萬元。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紀坤從不忘學習,積極參加農業農村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只要有培訓,風裏雨裏,他從不缺席,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經過多年的培訓學習,紀坤的養殖理論知識有了質的提升,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加之省市專家的幫扶指導,探索發展“豬—沼—茶”迴圈農業,取得巨大成功。2019年非洲豬瘟流行暴發期間,紀坤帶領員工日夜值守、加大防疫力度,由於技術過硬,防疫措施到位,豬場和外界隔絕較好,養殖生産受疫情影響較小,近兩年來均實現了産銷兩旺,充分保障市場供應。

紀坤常説:“志向只有在適宜的土壤,才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自己能有今天,多虧國家的各項助農政策。響應國家號召,履行社會責任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他積極發揮高素質農民在扶貧中的帶頭作用,成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將幫扶任務明確到人,因人因戶制定企業幫扶措施,採取吸納貧困戶就業、配股分紅、發放豬仔指導養殖等方式,三年來累計帶動貧困戶121戶,成功幫助60戶貧困戶增收致富擺脫貧困。截至2020年底,企業已累計向貧困戶免費發放仔豬200余頭,飼料1萬餘斤;組織貧困戶入場務工1000多日次,累計發放工資10余萬元;配股入股40余萬元,累計分紅7萬餘元。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未來,像薛強、宋朋傑、紀坤一樣有擔當的高素質農民還有許多,他們肩上的擔子更重、責任更大。在採訪中,他們告訴記者,他們有信心、也有決心帶領好企業,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上走向輝煌,為鄉村發展添磚加瓦,作出應有的貢獻。“十四五”時期,陜西省將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特色産業發展,以促進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和現代農業發展為導向,做到“三個面向”、抓好“三個轉變”、突出“三個健全”,重點實施現代農業帶頭人培訓、培訓體系建設、師資能力提升、發展路徑拓展、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等五大工程,為推進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實現農業農村工作高點起步、良好開局,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