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地方農業

“土專家”創新模式種出蘋果“優等生”

發佈時間:2021-03-19 08:58:16



任讚勝(左一)與鄰居們探討高窯村果業發展新模式。 王雄雄 李浩田 攝

一大早,甘肅靜寧縣賈河鄉高窯村57歲的果農任讚勝和老伴兒來到新植的蘋果園裏,用開溝機抓緊給一棵棵幼苗“喂”肥。由於氣溫回升快,兩口子從正月初十就開始花前復剪並施肥了。除了果農這個“職業”外,10多年來,任讚勝還一直擔任縣裏幾家大型果業合作社的技術老師,一年四季給全縣各村果農進行果樹修剪、施肥、植保方面的指導培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土專家”。

高賣價中的一絲擔憂

從1986年起種植蘋果,由於愛鑽研、勤學習、肯吃苦,任讚勝家的蘋果收入在村裏一直名列前茅,最高時一年收入超過20萬元。

30多年的務果生涯,讓任讚勝是“頗有心得”。雖然自己是個地道的農民,只有初中文化水準,但膽大心細的他,經常將在自家果園裏創新摸索出的一些好技術、好方法、好訣竅轉化成文字投稿給媒體。一些地方的果農通過文章聯繫到他,向他討教種果的技術問題。

就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任讚勝家的蘋果直徑均75毫米起步,以每斤5.05元的高價被客商收購一空,這與年後很多靜寧果農的蘋果還積壓在冷庫中,焦急地等待銷售形成鮮明對比。

雖然任讚勝種的蘋果年年賣價很高,但一絲擔憂也在他心底隱藏著,尤其是這幾年,這種擔憂越來越強烈。

隨著樹齡逐年增長,家裏30多年的老果樹産量越來越低,前十幾年畝産一直還穩定在6000斤以上,但這幾年産量直線下降,1畝只有不到3000斤了。與産量直線下降相伴隨的還有用工投入的直線攀升和連年大量施用化肥後蘋果品質的下降。

全村第一個“現代化”果園

2018年春,任讚勝決定儘自己所學和所能來一次創新,建一個“現代化”的新果園,來應對心中長久以來對市場的擔憂。

高窯村傳統果業的栽植模式終於迎來了靜悄悄的改變。首先得解決土地問題。由於海拔近1700米,立地條件極差,全村各家多以1到2畝的小地塊居多。任讚勝採用交換的方式,終於湊出了一塊4畝大的地塊來建園。

苗木的選擇上,任讚勝使用大苗栽植,逐棵嫁接“煙富6號”。“品種就是果樹的‘晶片’,不敢有半點閃失。‘煙富6號’結的果個大、色全紅且上色快,是這些年靜寧賣價最高、客商最喜歡收購的一個優質品種。”任讚勝説。

這個果園最大的特點還是對自然災害的防禦和機械化應用的考慮。“靜寧冰雹多,結果後,這個果園必須架設防暴網,架網的距離我已經留出來了。”任讚勝説,為了確保使用上開溝機、旋耕機、小型採果平臺等機械化設備,新果園採用寬行距、窄株距的模式栽植。

“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這4畝360多棵果樹全部捨棄了以往的大冠樹形,強壯的中心幹上直接生著結果枝組,省工省時,管理非常方便。”任讚勝認為,這樣的樹形非常適合於高窯村的立地條件,避免了管理上走彎路,所以他對這個果園保持15年的盛果期很有信心。

“再有兩年這片果園就能進入盛果期了,按一棵樹結160個果計算,1畝産量基本穩定在7000斤以上。按這幾年4元/斤的均價計算,這1畝果收入近3萬元,4畝就是12萬元。”任讚勝説。

前不久,靜寧縣發佈《關於加快推進蘋果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縣推廣現代密植模式10萬畝,其中喬華短枝6萬畝,矮化密植4萬畝”。很顯然,任讚勝的這4畝新果園就屬於喬化短枝密植模式,與當地政府倡導的新模式不謀而合。

對振興蘋果産業信心滿滿

在高窯村,嘗試果業創新提升的不只有任讚勝一個人。在各級相關部門的聯合推動下,今年,高窯村將開展200畝老果園改造,涉及全村60余戶果農。

“經過商量,基本上也是按省工高産的寬行窄株密植模式來建園。但挖掉老樹後,每畝有1200元的補貼,而且連續補貼3年。”任讚勝説,有政府推動,老果園改造絕對能成功,“對高窯村蘋果産業振興,我充滿信心!”

任讚勝堅定地認為,雖説現在果子越來越難賣,但靜寧縣是全國蘋果優生區,蘋果還是有種頭的。“作為果農,就看你有沒有創新,能否跟得上市場。”任讚勝説。

除了改變種植模式外,對於全村果業高品質發展,任讚勝還有兩個建議:一是加強技術培訓,二是適當發展中早熟富士或其他品種。比如不少人對果樹枝組更新復壯技術就沒有掌握透,其實蘋果越是不好賣,就越要加強技術培訓和學習。去年晚熟富士價格不行,但優質秦冠的價格卻很高,再不能全村都清一色的栽植晚熟富士了。

“只要做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就能不怕市場競爭。跟上産業升級,就一定能種出蘋果中的‘優等生’。”任讚勝説。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