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已過,吉林大地上的春耕大幕徐徐拉開。記者在一線走訪中,遇到了三位風格迥異的女性,相同的,是她們都奮戰在農業一線,並且個個撐起了一片天。
女人如花,當“花兒”開在田野上,又能綻放出怎樣奪目的光彩?
怒放牡丹“農嫂”玉米走向世界
如果你在世界各地大型超市裏見到來自中國的真空包裝甜玉米,那很可能是來自吉林省公主嶺市的“東北農嫂”食品公司。“農嫂”,指的就是今年54歲的隋書俠。
隋書俠曾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年少時全家6口人只有5畝玉米地。她出外闖蕩,做過計程車司機,開過飯店,投資過汽車配件和礦泉水。直到2012年,外地的朋友托她在公主嶺購買鮮食玉米,讓她意識到家鄉的玉米也是“寶”。
“公主嶺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我們這裡産出的玉米産量高、品質好,大有文章可做。”説幹就幹,2012年,隋書俠註冊商標,聯繫種植戶,當年秋天便生産出40萬棒糯玉米。但由於缺乏經驗,一穗也沒賣出去。
不服輸的隋書俠馬上調整了種植品種,瞄準年輕人更喜歡的鮮食甜玉米,並帶上自己的産品奔走于各大展會。憑著玉米甜糯的口感和良好的品質,她收到越來越多的訂單。
如今,隋書俠的企業年加工鮮食玉米達一億穗,産品遠銷16個國家和地區。鮮食玉米的種植規模也達到了2000公頃,帶動1000多戶農民參與增收。
傲雪蠟梅“大米姐”的田園夢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管延麗的前半生裏是應有之義。
高中畢業後回家務農的管延麗,一個人打理16畝水稻、14畝玉米和4畝番茄。那時候經常天還沒亮,她就要趕著牛車進城。種了4年地,她發誓要離開農村。
她如願嫁到了城裏。但天有不測風雲,1997年,管延麗夫婦雙雙下崗。無奈之下,夫妻倆做起了糧油生意,起早貪黑,利潤微薄,還曾被騙,後來總算漸漸站穩了腳跟。
但家鄉的好大米始終賣不上好價錢,這成了管延麗最大的“心病”。2011年,管延麗在家鄉柳河縣找到一處位置偏僻、怪石嶙峋的火山岩地,與專家合作嘗試培育富硒大米。兩年後,“大米姐”品牌大米正式問世。
如今,“大米姐”的種植面積已擴展到2.7萬畝,帶動了柳河縣20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富硒米乳、米粉、米酒等深加工産品相繼“上線”,鄉村旅遊也做得風生水起。
“我年輕時想逃離農村,現在我的全部希望都在農村。”今年54歲的管延麗説。她計劃建一個真正的田園綜合體,把農業生産、農耕文化、農家生活更緊密結合起來,繪出自己的“田園夢”。
亭亭荷花“蓮妹子”愛稻香
28歲的蔡雪沒有把她的青春洋溢在一線城市的高樓間,而是播撒在了家鄉的稻田裏。
2013年,英語專業畢業的蔡雪“漂”到上海,成為一家公司的高級員工。一年多後,她回到家鄉吉林省舒蘭市搞起了水稻生産。“我不想重復過去傳統的種植和加工銷售,我要把它升級成現代農業,讓好米賣出好價錢。”蔡雪説。
回鄉後,她號召大夥成立水稻生産合作社,統一發放種子化肥,統一標準管理;又註冊了“三蓮”牌大米商標,通過了有機大米認證;緊接著,“可視農業系統”“私人定制模式”“大數據指導田間作業”等等“新玩法”紛紛上線。
經過幾年的發展,蔡雪的合作社吸引了50多戶社員,帶動160余名村民就業,每戶社員年均增收6000多元。
2020年9月,蔡雪獲得了“全國十佳農民”稱號。田野裏的塵土不僅沒有遮掩如花女子的芳華,反而為她賦予了泥土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