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地方農業

貴州省貴陽市探索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

發佈時間:2021-03-02 09:06:48

貴陽市烏當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場。資料圖

土地連片整治,推動産業振興,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有力保障。

貴陽市是貴州省唯一沒有萬畝耕地大壩支撐的市(州),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分散,土地和土壤資源顯得非常珍貴,農業發展先天條件受限重重。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趙德明提出“要下決心用15年左右的戰略跨度解決土地碎片化問題”。

高品質耕地資源稀缺 高標準農田建設迫在眉睫

貴陽市作為貴州省會城市,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的土地資源被佔用,基本農田保護區大部分為坡耕地,優質耕地資源極為短缺,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對城市農産品的有效供給。

貴陽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根據2017年貴陽市土地利用現狀變更成果,貴陽市土地總面積1206.50萬畝,其中,耕地僅有385.20萬畝,林地502.90萬畝,建設用地135.94萬畝,未利用地111.56萬畝,其他農田地70.90萬畝。

“在385.20萬畝的耕地中,也是地多田少,旱地佔比超72%,並且是坡地多平地少,耕地地塊破碎,耕地品質低。”貴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先睦介紹,貴陽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10萬畝,佔耕地面積28.5%。由於已建成高標準農田投資均在1500元/畝左右,投資標準偏低,宜機化等功能尚不完備難以適應農業現代化的需要。

加快貴陽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涉及多個單位,“船大難掉頭”,建設標準難以達到統一。貴陽市農業農村局會同市自然資源、市生態環境、市農投集團、市金地公司等多方協作、政企聯動,分析問題,謀劃實施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整治示範區項目建設。

按照坡改平、旱改水、瘦改肥和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機械化的“三改”“四化”目標要求,以貴陽市農投集團、市金地公司作為示範區項目建設主體,在烏當區和開陽縣開始第一批項目試點示範,項目投資預計12億元,建設山地高標準農田整治示範區5萬畝,實現新增耕地1700畝,新增水田1.1萬畝。

突出山地特色 高標準推進農田建設

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貴陽市對耕地坡度15°以下相對集中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區域原則上進行規模化開發和破碎化整治,宜梯則梯,宜平則平,地塊歸併率達到65%以上,通過歸併整理單塊面積不低於5畝。

為了能讓建成後的高標準和農田旱能灌、澇能排,貴陽市以生態攔、蓄、引為主,提灌為輔,根據灌溉規模、地形條件、田間道路、耕作方式等要求,合理佈置各級輸配水設施及渠係建築物,保障田土塊通水率達100%,灌溉保證率達到80%以上。

在田間道路佈局上,貴陽市以適應農業産業現代化的需求,與田、土、山、水、林、電、村規劃相銜接,對田間道路和生産便道宜進行統一規劃,確保田間道路田塊通達度達到100%,滿足農業機械化和生産生活便利的需要。

土地平整過程中,為了確保土壤肥力不受損,貴陽市把土壤分層剝離後,按土壤類型、土壤層次、利用方向進行分門別類堆放。在施工期間採用無機物、有機物及生物菌劑進行土壤改良培肥。

“根據項目地農業自然條件,確定農業産業規劃,配套與産業相適應的大棚、噴滴灌和水肥一體化等設施,保證智慧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産種植。完善採後處理、冷鏈物流、肥料配置、秸稈處理、農業資訊化等配套農業設施,實現農産品産銷結合,推進農業全産業鏈高效發展。”陳先睦説。

同時,貴陽市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通過實施水源涵養林工程、岸坡防護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坡面防護工程、濕地工程等農田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與田、路、渠、溝、池、塘等工程措施的有機結合,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安全。

據了解,在試點先行的基礎上,貴陽在全市範圍內選擇條件成熟、集中連片的區域,把以前的“望天田”“斗笠田”變成統一的高標準農田,計劃到2025年打造50萬畝“生産規模化、耕作機械化、灌排可控化、土壤肥沃化、管理便捷化、田園景觀化、佈局生態化”的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整治示範區。

讓農業有看頭 農村有奔頭、農民有甜頭

走進息烽縣石硐鎮大洪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後形成的農業産業園區,硬化道路縱橫交錯,灌溉網路四通八達,園區工人正在給獼猴桃施肥。

石硐鎮黨委書記劉福海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改變園區生産能力落後面貌,促進大洪村獼猴桃、脆紅李等優勢特色産業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通過“康農共用”和“六權共用”等方式,搭建經營主體與村集體、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促進鄉村振興。

如今,大洪村的精品水果帶動全村實現生産總值1000多萬元,貴州中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當地創建的“獼天大聖”獼猴桃品牌,遠銷新加坡、加拿大等地。馬鈴鄉的蔬菜産業也越做越大,去年基地蔬菜總産量達到3000噸,總産值達1500萬元以上。

採訪中,記者得知,在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關係上,貴陽市主要領導多次提出,要做到土地利用與保護耕地結合、與推進農村産業革命和鄉村振興結合、與國有企業市場化轉型結合、與市場化運作結合,實現經濟有增長、地方有收益、農民有收入、企業有效益。

“振興農村經濟,不僅是産業選擇上的一場‘革命’,更是農民陳舊觀念的‘革命’。讓農戶轉變觀念,推倒田坎、平整田塊是壩區建設中的第一步。”陳先睦説,“過去,田坎的主要功能是區分農民各家土地的邊界,利用率極低。長期以來,由於田坎的割據,農民都是只管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産業不成規模,市場應對能力差,難以適應機械化耕種,勞動力投入大,市場應對能力差。”

為啃下“倒田坎”這塊“硬骨頭”,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如期建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的黨員和幹部通過白天黑夜走村串戶做農戶的思想工作。

“通過召開壩壩會,宣講現代農業知識、算經濟賬等方式,打消農戶的顧慮。”貴陽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劉毅説。

“為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與支援,村裏還組織村民代表到安順參觀萬畝蔬菜基地參觀、聯繫農技人員開展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培訓等,幾經週折,項目建設涉及的203戶農民的960余畝流轉地的田坎已全部推倒,實現了壩區土地連片開發。”花溪區馬鈴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點負責人説。

田坎倒了,土地平了,山一塊水一塊的土地連成了一片,農民心裏的隔閡也消除了,平整的土地上農業産業也煥發了生機。花溪區馬鈴鄉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的1037畝黃瓜、黃花菜、辣椒、黃豆等大棚蔬菜紛紛成熟,3000噸蔬菜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

貴陽市結合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有效發揮“土地整治+”效應,選擇項目區內行政村及涉農社區,整合人居環境整治資金對區域村寨進行美化亮化提升,實施産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等“四變工程”,把現代山地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成全市乃至全省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和“排頭兵”,打造具有貴陽特色的“三生融合”美麗鄉村。

“接下來,還將繼續採取‘市級平臺公司+區級平臺公司+村合作社+農戶’模式,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蔬菜基地發展,以點帶面推動全市蔬菜産業和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發展鄉村旅遊,實現農旅融合發展增收。”陳先睦説。

一條條順流相通的渠道,一條條筆直寬闊的機耕道,一塊塊平整肥沃的大田,一片片高産穩産的高標準農田,支撐起了貴陽的農産品供應,托起了百姓的致富希望。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