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新零售如何引領特色農業數字化升級

發佈時間:2021-02-20 08:46:31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余建宇 王曉兵 閔師 | 責任編輯:王靜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要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提升産業鏈和供應鏈現代化水準。小農戶作為我國農業經營主體,因“小而散”的特點處於農産品與食品價值鏈的初始端,無法有效與蓬勃發展的大市場相結合。以數據和技術驅動的新零售平臺,打造了“線上+線下”的現代物流與數字化訂單農業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動特色農産品精細化、標準化和數字化改造。該模式讓小農戶從分散、孤立的生産單元升級為現代農業數字産業鏈的一部分,讓農民從高端農産品增值中實現技能和自身價值的提升,讓消費者從提升的農産品品質中受益,實現了現代農業“産-供-銷”三大環節的有機銜接。

為探索其創新機制和推廣價值,西南財大、北京大學、華中農業大學3所高校研究團隊,在四川、山東、湖北等地遴選了多個特色農産品數字化産業基地進行調研。通過對比分析,歸納和總結了新零售引領特色農業數字化發展的模式及路徑。

我國數字化農業的發展路徑及特點

數字化農業在我國已形成較為靈活的多元組織模式。參與主體除農戶、合作社、農業企業外,當地政府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各地産業基地在經濟基礎、地理條件和市場發展程度等方面呈現明顯差異性。

經濟基礎決定數字化農業組織模式和品牌的階段性差異。以四川省美姑縣九口村的黑山羊養殖為例,該村的九九專業養殖合作社長期為盒馬鮮生供應優質黑山羊,然而美姑縣的發展多依賴合作社實現規模化養殖,農産品具有地域和扶貧特點。山東淄博高青縣素有京津冀地區的“菜籃子”之稱,其特色農産品産業基地的發展更多依賴市場。湖北武漢花湖村的強鑫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採取“合作社種植基地+農戶”模式,利用新零售平臺銷售大數據對需求的準確把握,滿足本地消費者的需求。四川省丹巴縣八科村和成都市郫都區漢姜村的高端蔬菜種植,通過“公司+種植基地+農戶”的生産模式,與新零售平臺共同打造了“baby菜”“高山鮮”等新品牌,供應半徑已從成渝地區擴展至大灣區和江浙地區。

地理條件決定規模化和數字化程度的差異。四川省美姑縣地處山區,高物流成本嚴重影響産品的市場競爭力。當地缺乏屠宰和檢疫等基礎設施,也影響産業基地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産。相比之下,郫都區江漢村緊鄰成都,在地理、資源、技術等方面都具有開展高端農業的優勢。該産業基地通過與省級科研機構合作,推動了蔬菜種植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成果轉化,生産標準和品種品質得到顯著提升。先進的技術輔以較為成熟的智慧化管理方式,對農作物的生長環節實時監測,實現了生産標準化向智慧化升級。

市場發展程度決定政府扶持“新零售+數字化農業”的方式。同為具有地理標誌的農産品,美姑縣的黑山羊若脫離政府的財政支援,完全依賴新零售平臺開拓市場需求,從現階段合作社的銷量和成本來看難以為繼。山東高青黑牛養殖在對接新零售平臺前已有一定的市場基礎。新零售平臺成為其産品穩定銷售渠道後,産業基地通過與貧困戶簽協議、預付收購金等方式解決銷路和資金短缺的問題。丹巴縣中高端蔬菜品牌目前價格高於同類産品一倍多,在政府沒有過多支援的情況下,公司已實現盈利,並通過租用農戶土地、雇工並與農戶提成分紅等方式,幫助農戶脫貧增收。

新零售如何推動數字化農業的升級

遵循“數字化開拓市場、技術提升品質、長期協作確保供應鏈穩定”的路徑,“新零售+數字化農業”以市場的力量推動人力資源、資本和技術的有效配置,實現特色農産品的數字化升級。

“新零售+大數據”挖掘需求,帶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産品價值創造。新零售平臺採用“門店+線上”APP支付模式,積累了海量的消費記錄和消費者評估數據。大數據分析能精準識別消費者偏好,挖掘消費需求,亦創造需求,使農産品品質逐步提升,推動特色農業由增量向提質升級。一是識別消費者的某類具體需求,並將符合這類需求的産品做到極致。例如,新零售平臺攜手玉知禾農業有限公司在郊區利用智慧大棚開發了“baby菜”品牌,充分體現鮮嫩的産品特質,更適宜兒童食用,提高了産品溢價。另一種是融合消費者多類型需求創造滿足複合型需求的新品牌。“高山鮮”品牌抓住消費者對生態環境、口感、應季需求,在四川甘孜、阿壩和涼山州等高海拔地區發掘了豌豆尖、黃金莢和自然熟番茄等生態農産品。

數字化供應鏈協作體系,降低隱性交易成本、提升物流管理效率。傳統農産品供應鏈存在流通環節多、損耗多、運輸效率低等難題。新零售平臺的供應鏈管理對農産品加工、物流、倉儲以及分揀、包裝和檢測等環節執行嚴格標準。各環節流程實行標準化、資訊數字化,實現農産品全程可追溯,通過大數據計算出供應鏈各環節的成本和收益,有利於各環節交易資訊透明,規避中間環節吃差價,降低交易成本。

數字化訂單農業推動農産品標準化與數字化生産。首先,特色農産品可以標準化和數字化,比如蔬菜和水果的表徵能夠統一,並且符合新零售平臺精準識別的市場需求;其次,以訂單農業的方式與新零售平臺簽訂交易協議;最後,新零售平臺是其産品的主要銷售渠道。由此,新零售平臺與特色農産品供應端形成長期固定的交易關係,根據生産和物流成本等形成雙方聯合定價,交易量由大數據需求決定。大數據需求所確定的農産品生産和供應標準反向推動農産品生産的數字化改造,使農民生産技能得以提升。例如,“baby菜”的智慧農業生産啟用了智慧大棚、水肥一體化、自動噴灌等設備,這要求管理人員實時監控植物的生長動態,並掌握設備操作的技能。

政府如何推動特色農業數字化升級

“新零售+數字化農業”對特色農業的數字化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對産業扶貧和農戶技能提升有正面影響。因此需要借鑒這樣的模式,多方扶持特色農業數字化升級改造。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地對特色農業産業予以補助與政策支援。對生産成本較高的欠發達地區,通過招投標引入後期運營的公司或基地共同設計相關的設施建設,使得基地設計之初便達到對接新零售平臺産品銷售的種養標準;對物流成本較高的偏遠地區,補貼物流企業,使冷鏈運輸體系和供應鏈有效銜接;對具有一定市場基礎的特色農産品生産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或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援,激發企業打造高端農産品品牌的積極性;健全農業保險機制,降低企業和農戶在生産端的風險。

建立特色農業生産、供應的資訊平臺,為發展數字化訂單農業提供資訊參考。新零售平臺雖然在市場需求端可以通過大數據實現資訊流通,但在供應鏈管理和生産端可能存在資訊流動不及時的問題。為協助供應鏈實時調撥産品、匹配需求,可以建立同類産品供應商的資訊交流平臺;分享農産品歷史交易數據,為訂單農業的簽訂提供參考;構建特色農業地區的就業和技能資訊分享平臺,協助返鄉人員和專業人員掌握智慧化生産和管理技術。

搭建公共部門較完備的專家診斷和技術諮詢平臺,推動特色農業的標準化建設。特色農産品生産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産品提升需要專業的技術指導,標準化較為困難。可以借助相關專家體系,將特色農産品品種、病蟲害專家診斷資源、種養技術等資訊在平臺上共用,及時解決農戶、基地和公司等在生産端的疑難問題;政府、科研單位與農業經營主體相互協作,共同推進公共部門科研成果産業化的同時,降低企業推廣和採用新品種、新技術的成本;聯合數字化農業生産鏈條各主體,打造特色農業的行業標準體系,帶動供應鏈各環節的技術和管理升級。

鼓勵多渠道引進電商及新零售平臺挖掘特色農産品,助力特色農業與市場銷售端的對接。通過減稅補貼等政策鼓勵新零售平臺等大型農産品銷售平臺和買手挖掘具有市場潛力的特色農産品,創造市場需求,如舉辦豐收節等活動幫助拓寬銷售渠道;利用抖音、快手、微視等新媒體平臺,打包推介縣域特色農産品,提高産品知名度與品牌溢價;協助農戶、合作社或農業公司與以上銷售平臺對接,建立信任機制。通過不斷拓寬的特色農産品市場需求,反向推動特色農産品生産與供應鏈的數字化升級,形成現代農業發展的良性迴圈。

(作者余建宇係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教授,王曉兵係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閔師係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