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三農人物

何萬軍:“養羊、種地,不比外出打工的收入低”

發佈時間:2021-02-07 09:50:36

何萬軍面帶笑容,説起話來一口濃重的陜北鄉音:“現在養羊、種地,不比他們外出打工的收入低,我覺得挺好。”

何萬軍今年51歲,陜西省榆林市橫山街道辦吳東峁村人,是一個“羊倌”,在村子上也是個養羊大戶,有著20多年的養羊經驗。“從年輕時就養羊,我們這土地比較多,每人平均8畝地,光自家就有好幾十畝地,也沒尋思出去,覺得種好這幾十畝地,再搞點養殖,收入也還行,要是出去打工,這幾十畝地就沒人管了,也挺可惜的。”何萬軍説。

剛開始,何萬軍自繁自養了一二十隻羊,如今發展到100多只,年出欄有八九十隻,年收入10多萬元。前段時間還賣了幾十隻,每只都是70斤左右,收入可觀。

“現在養羊和以前不一樣了。”何萬軍説,原來是傳統養殖,管理鬆散,養羊效益低、飼草飼料浪費嚴重,認為羊什麼都吃,只要吃飽了其他的就不用管了,更談不上防疫。現在的變化還是挺大的,採用的是科學養殖,養殖效益顯著提高。比如,一次性建設圈舍、草棚和配備設備雖然成本高,但科學飼養卻提高了羊的成活率、羊的品質,有效避免了“夏壯、秋肥、春乏、冬瘦”的窘況。

橫山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啟武介紹,原來橫山傳統養的羊叫陜北山羊,産少量羊絨,主要是産肉的山羊。從1977年開始,老一輩畜牧技術人員引進遼寧絨山羊,與陜北黑山羊雜交,培育出絨肉兼用的橫山陜北白絨山羊新品種。

高啟武説,橫山陜北白絨山羊地方性、區域性特色非常明顯。目前,橫山羊肉每斤45元,一隻羊一般屠宰35斤肉左右,收入1500元左右。現在農民走養殖這條路,收入還不錯,羊絨市場這幾年雖然疲軟,一隻羊比前兩年少賣100多元,但一年剪羊絨的300多元錢就夠養殖成本了(不包括人工成本),賣羊的錢基本上就是凈利潤。

“我們家的羊是餵養天然飼草料,屬於綠色産品。”何萬軍笑著説,早在頭10年,他就開始養殖遼寧絨山羊,這個品種的羊比其他品種長得快,花同樣工夫養能比平常羊重四五斤,更重要的是羊絨産量高,一年一隻羊剪羊絨平均能賣400元左右。

近些年國家對養殖行業越來越重視,政策扶持力度逐漸加大,發展養殖業是産業扶貧的好路子。何萬軍説,“現在養殖門檻低,只要有勞動能力,都可以養。符合條件的,國家還有一定補貼,我建這個羊捨得時候就補助了6000多元。在防疫、銷售方面都不用愁,養殖戶只管安心養殖就可以。”

“現在區畜牧局也有工作人員專門來指導,幫我們答疑解惑,教我們科學養殖,如今的養殖比以前更好幹了。”何萬軍説,區畜牧局幫扶他們已經5年了,首先是推廣梯田種玉米、種飼草。如紫花苜蓿、沙打旺等飼草種子免費提供,每畝地還有補助。這就給想擴大養殖規模的人提供了基礎條件。否則再想多養,沒有飼草也是也沒辦法。橫山區多是高低不平的土地,基本上不能種莊稼,即便種了玉米,在雨季時大都泡在水裏,收入極低。現在大多低窪土地都改成梯田了。現在他家羊吃的都是自家種的飼草和玉米秸稈,再也不用買草料了。

由於區畜牧局幫扶給力,現在當地養殖戶逐漸增多,全大隊有200多戶養羊的,最少的有養30多只的,最多的有養600多只的。從2015年開始,區畜牧局的防疫部門每年春秋兩次到府主動給養殖戶的羊只做防疫。同時還給羊免費佩戴耳標。現在每只羊都佩戴一個耳標,拿上手機直接掃碼可以了解我這只羊的資訊。“對於養殖戶來説,如果羊丟了通過掃碼也能知道誰是羊的主人,耳標就相當於是羊的身份證。對於消費者來説,可以了解羊只出生到屠宰的全部過程,能夠吃到放心的産品。”何萬軍説。

“我們通過溯源耳標佩戴和資訊錄入工作,能確認全區的羊有多少進行了防疫,多少沒有防疫,防疫密度更加具體化,能夠監督村級防疫員的工作。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管理村級防疫員,把工作與工資待遇、獎金福利、評獎等掛鉤,進一步促進了動物防疫工作的具體化。”高啟武説。

下一步,何萬軍還準備繼續擴大規模,不僅自己全身心投入到養殖中去,還能夠帶動鄉親們就業、增收致富。

來源:中國農網
責編:姚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