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鄉村振興

看貴州如何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發佈時間:2021-01-07 09:24:52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湄潭縣興隆鎮“寨管家”集中開展廣場衛生大掃除。 陳仙靈 攝

去年11月23日,貴州最後9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貴州的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從“66”到“0”的背後,蘊藏著貴州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的奮鬥密碼。通過精準扶貧、內源扶貧、合力扶貧、産業扶貧、東西部守望相助……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篇章裏,脫貧攻堅“貴州樣板”背後的“貴州戰法”,記敘著貴州人民擺脫貧困的精彩故事。

伴隨著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貴州的發展戰略定位也發生轉變。在中共貴州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上,“鄉村振興”取代了過去的“大扶貧”,位列貴州三大發展戰略(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之首。一詞之變體現了貴州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重心的轉移。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歷史交匯期,貴州正以奮進的姿態續寫新時代新篇章。

築“防線”扎“籬笆” 為銜接鄉村振興蓄好能

曾經“苦甲天下”的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貧窮落後的舊面貌已換了新顏,美好生活觸手可及,人們過上了林茂糧豐的好日子。

“這離不開黨的好政策,也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海雀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正友説。

從“溫飽不足”到“富足有餘”,海雀村的變遷是貴州人民戰貧鬥困的生動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結合省情,用足“繡花功夫”,創造性地探索一系列精準管用的“貴州戰法”,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相結合的系統工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92萬人,由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轉變為減貧人數最多的省份。

“雖然貴州已實現整體脫貧,但還存在脫貧不穩定人口和邊緣人口的返貧致貧風險比較大、産業就業的基礎不夠紮實等短板和弱項。特別是去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貴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來不少新的問題和挑戰。”貴州省政府副秘書長袁家榆介紹。

貴州省委主要負責人多次提出,越是在關鍵的時候,越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算賬、對賬、交賬意識,以脫貧決戰必勝的決心、信心,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鞏固好脫貧攻堅的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雖然貴陽市全部貧困人口已實現脫貧,但脫貧攻堅工作還沒有結束。”貴陽市農業農村局(市扶貧辦、市生態移民局)局長田勝松説,貴陽打造“大數據+行業扶貧+專項扶貧+社會救助+防貧保”組合防貧模式,構建“近貧臨貧預警、致貧返貧即扶、脫貧持續鞏固”幫扶機制,多管齊下築牢多道“防貧堤壩”,堅決高品質打好脫貧攻堅鞏固戰。

防止返貧與脫貧攻堅同步,作為武陵山片區的銅仁市建立起三重防線,避免監測戶滑向貧困。“變故發生時,多耽擱一天就多一分返貧風險。試想,這邊已經病重住院、等著繳費,那邊還要申請、評議、投票、公示……哪還等得起呢?”江口縣扶貧辦負責人的話道出了防貧預警監測“反應快、能救急”的必要性。

發展産業是鞏固脫貧的根本之策,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基礎。近年來,畢節市大力發展蔬菜、馬鈴薯、食用菌、辣椒、刺梨、皂角等12個主導産業,覆蓋農戶200萬人以上。産業的迅猛發展,成為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中流砥柱。

“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堅決扛起政治責任,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扶開工、送一程,全力推動脫貧摘帽地區走向全面振興、共同富裕。”在去年12月25日召開的貴州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諶貽琴説。

細配置深打造 為銜接鄉村振興起好步

“田野潮涌催人進,砥礪前行正當時。”貴州省堅持把脫貧攻堅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去謀劃和實施,及早開展拓展銜接的探索準備,佔據有利的起跑站位。

隆冬時節,威寧自治縣雙龍鎮蔬菜基地100多名工人緊鑼密鼓地采收新鮮一季的白菜、白蘿蔔。隨後,這些蔬菜被運往位於威寧經濟開發區五里崗工業園區的貴州新一佳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脫水加工。這家公司去年9月投入生産,預計年産5000噸蘿蔔幹和4000噸脫水蔬菜。既易於貯存和運輸,又能有效調節蔬菜生産淡旺季節的脫水幹菜,加快了威寧蔬菜種植、加工一體化發展。産品由政府對接銷往廣州、重慶、福建等市場,打消了種植戶後顧之憂。

依託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參與,發展股份制經營,讓貧困戶拿租金、分股金、掙薪金,實現穩定增收,村集體通過資産、資源入股增加收入,實現互利共贏、一舉多贏。

從每家每戶離不開的鹹香味到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盤州市火腿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品牌路帶動著生豬養殖的發展。當地群眾走進養殖場、食品公司成為産業工人,拿上固定工資,通過“仔豬委託放養”“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還帶動了1.8萬戶1.9萬人參與生豬養殖,每人平均增收1800元。

六盤水作為貴州脫貧攻堅的主陣地之一,經過幾年的努力,村村布上大産業,寨寨連上硬化路,戶戶用上自來水,家家住上安全屋,人人吃上溫飽飯,率先實現市域整體擺脫貧困。在此基礎上,六盤水市創新實施“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工程,開啟了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六盤水路徑。

六盤水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明認為,四季有菜、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綠,“小庭院”有效提升了庭院經濟價值、群眾生活品質、鄉風文明氣質、鄉村環境顏值,既富了農家、暖了民心,又靚了庭院、美了鄉村,做成了增收致富“大文章”。

強機制探模式 為銜接鄉村振興引好路

“找到‘貧根’對症下藥,靶向治療。”鄉村振興是一個大戰略,是一個綜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每一個鄉村都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需要依照地區差異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治理新路徑。

“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全。”這是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鄉村治理的痛點。湄潭縣自2018年退出貧困縣序列後,為建立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長效機制,在全縣範圍內探索出了“大事有人帶,好事有人幫,公益有人管”的“寨管家”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增強了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探索出一條有效的路子。

“去年老有所得分紅500元,別提多開心了。”70歲的劉奶奶臉上笑開了花。息烽縣石硐鎮中壩、大洪兩個村,凡年滿60歲以上老人,或遵紀守法、愛護環境衛生的村民,每年均可獲得一定的村集體分紅。

把農發項目資金入股企業,當地探索出“二次分紅、六權共用”利益分配方式。“將涉及弱有所扶、土地入股、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收益權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不僅壯大了農業特色産業,更激活了農村社會發展的各個細胞。”息烽縣委組織部部長廖光力説,“通過建立利益導向激勵機制,每個月對每家每戶進行綜合評分,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子。”

如今的石硐鎮,鄉村通信、廣電光纖、房屋立面整治、通組路、自來水實現全覆蓋,森林覆蓋率增加2.5%。中壩、大洪兩村從原來的“後進村”蝶變為富美鄉村的示範村、樣板村。

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要寫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亟待廣大人才大展身手,各顯神通。

去年4月以來,遵義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村級組織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在人才精準選育、精準施策、精準見效上下足“繡花功夫”,著力推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

“土坪鎮明星村的候選人惠超發展思路清晰,也有豐富的農村經驗,比較適合作為市級領軍人才來培養”“瑞溪鎮三把車村的鄭立也不錯,帶領村集體開辦豆製品加工廠,技術成熟,收益明顯,群眾覆蓋面廣,還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在正安縣市級領軍人才評審會現場,評審團根據領軍人才初步候選人情況詳細討論,把最符合條件的農村人才篩選出來。

如今,遵義578名村級組織領軍人才紮根農村、發展農村、服務農村,在廣闊的黔北大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