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發佈時間:2021-01-06 09:00:18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鐘鈺 | 責任編輯:王靜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糧食等重要農産品連獲豐收,糧食産量連續五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果蔬茶品種豐富、供應充裕、品質提升,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品質要求。農業現代化水準邁上新臺階,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2019年全國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萬元,增速連續10年高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16年的2.72:1縮小到2019年的2.64:1。

一、“十三五”時期農業發展的主要經驗

我國農業生産的好勢頭,展現的內在規律和發展趨勢,正在改變千百年來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産局面,我們已經形成與基本國情相符合、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形勢相對接的中國特色農業發展之路,尤其是2020年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大挑戰中,農業成為穩定國內經濟社會的基本盤,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的前瞻性、治國理政方面的科學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農業生産形成的寶貴經驗為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了重大啟示。

一是通過經營機制創新,把小農戶生産逐步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以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變革為契機,在不改變小農戶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充分搞活土地經營權,賦予新型經營主體更大的經營權能。通過發展土地入股、流轉、託管等經營形式,與小農戶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引入現代裝備技術與管理理念改造傳統小農生産方式,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新型經營主體是先進生産力的代表,讓廣大小農戶分享到了最新農業科技裝備的力量,比如合作社引導農戶科學種植,提升産量品質,增加收益,或者提供多樣化的經營服務,滿足了小農戶不同的經營需求。

二是通過産業融合和要素資源優化配置,把農業生産融入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綜合種養一體化模式、專業精深加工模式、三産融合模式,讓農産品加工增值增效,圍繞主導産業帶動包裝、運儲、金融等服務業,在一産內部、二産三産之間發展成緊密的要素和産品交換關係,推動農業生産從自給自足向市場化、産業化轉變。以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吸引資金技術向農業、農村和農戶聚集,把農産品加工建在主産區,更好地把資源、資金留在主産區,讓農民成為現代産業經濟的主人,分享現代産業的增值收益。利用三産融合模式帶動産生了一批發展勢頭好的農産品加工集群,提高了産業競爭力,以小生産撬動大市場,增強縣域經濟實力。

三是通過服務社會化、産業化、市場化模式,讓先進生産技術的效應放大外溢。發展産前、産中、産後各環節技術服務,促進服務專業化、精深化,形成分工明確、互相支援的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體系,依靠現代科學技術、行銷理念、服務意識,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市場服務隊伍,推動農業生産服務的社會化、産業化、市場化,構建起與土地承包經營主體並行的另一類生産主體,解決了農業技術到村入田“最後一公里”難題,實現了提高單産、改善品質、降低物耗的目的。建立公共化的服務平臺,實現農業技術服務的資訊化、便利化。建立專業化服務公司,做到讓利於民、互利共贏。建立綜合性服務體,形成農業生産全程服務的“一條龍”。可見,單家獨戶並非是封閉的自我生産,憑藉社會化服務模式,打通傳統生産環節與現代生産要素對接通道,推動農業生産方式深刻轉變。

四是通過建設生産載體、打牢基礎設施,解決自然災害帶來的産量週期性波動。農業生産需要壓實政府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加大中央公共財政支援、地方政府增額配套,通過穩定農田面積、劃定區域範圍、建設高標準農田“三位一體”的建設體系,打牢抵禦自然風險的物質技術基礎,扭轉市場配置資源、工商資本投資可能導致的非農化傾向,提升抵禦重大災害的能力,熨平自然災害對産量帶來的年際間波動,從而更有效地協調農産品供給與社會需求的關係。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是應對自然災害的“牛鼻子”,過去我國農業生産經常遭遇短週期、半週期,主要原因是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低,普遍是五年一遇、十年一遇的標準。高標準農田建設要以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為宗旨,改善生産條件、降低中低産田比例,達到旱澇保收、高産穩産,從基層政府到農戶普遍叫好。

五是通過政治激勵、政策傾斜的動力機制,激發主産區發展農業積極性、農民務農積極性。處理好農業生産中生存與發展、公平與效率的矛盾,形成發展的基本動力機制,提高兩個“積極性”。通過中央一號文件持續發力、財政持續支援,強化各類財政專項、財政配套與産糧大縣獎勵,緩解主産區財政困難問題。豐富生産支援和保障措施,彌補農業生産成本過快上漲。在此基礎上,深化農業支援體系改革、繁榮農産品加工經濟,探索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高品質發展之路。我們認為只要現有政策穩定不變並不斷強化,農業生産就不會萎縮。

二、需要關注解決的幾個問題

適應“十四五”新形勢,把握戰略機遇,需要著力破解面臨的問題。從發展看,當前我國農業生産還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

一是控制農業生産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解決農業生産成本高的問題,需要從土地、勞動力入手。從深化改革的角度看,下一步,要緩解成本過快上漲,這是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二是增加農業主産區支援投入,保障地方政府持續性發展農業問題。本級財政基本沒有更大能力投入農業生産建設。由於發展農業財政收入不高,所以主産區不少行政村通過“一事一議”建設公共設施難度較大。

三是提高農業生産水準,增強科技裝備支撐能力問題。2020年長江流域發生多輪強降雨過程,帶來洪澇災害,致使已成熟早稻難以收曬,未成熟早稻灌漿結實受阻,有的地方早稻反覆受淹、倒伏、穗發芽。由於缺少烘乾設備,收穫早稻不能及時去除水分,産量品質受到影響。2020年九、十月份的三場颱風正面襲擊東北,造成不少玉米倒伏,産量影響較小,但增加了收穫難度。

三、主要政策建議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在挑戰日益加大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中央進一步強調做到“六穩”,我們要推動國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首先要做好現代農業這篇大文章。

一是建立以國內大迴圈為主的農業發展格局。我國主要農産品自給率水準較高,較好地落實了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重要農産品保障戰略。目前,我國口糧自給率保持100%以上、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重要副食品供應充足,禽蛋、水果、蔬菜、茶葉等農産品自給率均在100%以上。面對當前外部形勢深刻調整,我國農業生産既要利用好國際市場,又要立足國內,加強市場整合、要素融合、主體對接、權利釋放、政策改革,形成更加穩定的服務國內大迴圈目標的局面。

二是推進農業主産區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推動農業主産區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制定面向全國800個産糧大縣的“打包政策”。建議構建中央向主産區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主銷區向主産區補償性轉移支付的機制;對農産品加工企業的免(減)稅優惠額度作為中央對主産縣稅收定量返還的核算依據;農業主産區興辦農産品加工業,企業用電按農用電計價;對農業大縣的政府績效,主要考核農業生産貢獻。

三是強化對務農主體政策支援保障。目的是提高農業生産積極性,穩定糧食等重要農産品面積。構築農業補貼、信貸政策、保險政策“三位一體”的聯動支援體系,讓農民經濟上不吃虧。有效規範地租價格,建議以縣為單位,採用定級估價等方法,因地制宜確定地租,有效保障新型經營主體經營權。要進一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提高建設標準,提升應對災害能力。

四是精準發力增強科技裝備支撐能力。大力推動市場主導型的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業發展,建立公共推廣機構、社會力量並行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大學生服務糧食新主體的特崗行動計劃,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到基層工作和服務。大力推進良種工程、綠色植保、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技術革新,建立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動力機制。 

(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