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央這樣謀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遞五大新信號

發佈時間:2020-12-30 08:41:53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央這樣謀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傳遞五大新信號

新華社記者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這一歷史節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傳遞出哪些新信號?明年乃至“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要抓手是什麼?

10月18日在河北灤州市古城街道蔣莊村拍攝的稻田(無人機照片)。華社記者牟宇攝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説,做好“三農”工作對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意義重大。農業在任何時候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具有“壓艙石”作用,對穩定低收入人群的生計有重要作用。

2020年,全國糧食生産實現“十七連豐”,特別是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國農業農村的穩定發展為應對風險挑戰起到了重要作用。專家認為,今後我國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征程上,農村的發展空間巨大、大有可為。

8月12日,在吉林鎮賚縣黑魚泡鎮岔臺村,村民王木堯在投喂鵝飼料。新華社記者張楠攝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唐忠説,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村人口占比依然較高,城鄉二元結構依然突出,還有不少農民收入在“平均數”以下,收入有待進一步增加。新發展階段要解決好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問題,才能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翻開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都告訴我們,能否處理好農村這一頭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現代化的成敗。”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改革試驗研究室副主任劉俊傑表示,長期以來城市這條腿長、農村這條腿短的問題突出,如果不能讓鄉村同步實現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民族復興也無從談起。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要扛起政治責任,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以更大力度推動鄉村振興。

河北阜平縣史家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10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重心轉移是不是意味著脫貧攻堅工作結束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手段是推進鄉村振興,反之推進好鄉村振興也將促進脫貧成果的鞏固和拓展。”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説,脫貧攻堅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可以借鑒應用推進鄉村振興。

江蘇南京市江寧區黃龍峴茶文化特色村(11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黨中央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援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在鄉村振興階段還要繼續完善,且監測精準到戶到人,目的是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預防返貧情況發生。”汪三貴説。

脫貧攻堅期間,有960萬農村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拔窮根”。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説,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就業,可通過優化規範脫貧攻堅階段的公益崗位,升級改造扶貧車間,以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多更高品質的就業崗位。

10月29日,在江蘇江都現代農業産業園電氣化大棚,農民在對草莓進行日常管護。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産年年要抓緊。

在連續6年全國糧食産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高水準的當下,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還要如此諄諄告誡?

一些專家認為,我國水稻、小麥自給率達100%,但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耕地退化加劇。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快速推進,優質耕地資源更加緊缺。

10月17日,村民在江蘇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的河道中打撈雜物。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黃季焜説,農産品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品質,今後要鼓勵優質稻米、小麥種植,同時解決飼料糧需求和進口不斷增加的問題。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既要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也不能忽視中低産田改造,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力和抗風險能力。

“現在所説的糧食安全實際是食物安全——隨著人們生活水準提升,對於肉蛋奶等需求增加,對飼料糧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唐忠表示,要確保糧食安全優先序,把“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落到實處。

專家還表示,保障糧食安全要加大扶持力度,解決好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問題,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要深入實施重要農産品保障戰略,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是11月6日拍攝的青海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新村裝有太陽能發電板的民房(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戴天放攝

以釘釘子精神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做的事千頭萬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加強頂層設計,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其中,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具體要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説,近年來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城市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成效很大,但與之相比,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還有一些差距,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工作基礎薄弱,農民的環保意識仍不到位。同時,農業面源污染,包括畜禽養殖、農藥化肥污染等亟需下大氣力治理。

“我們要全面建設生態文明,短板不克服,生態文明建設的成績是不穩定的。”常紀文説,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之一,必須大力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整治後,也將提升國家的整體生態環境容量。

一些專家提醒,在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要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地推進。一些人口相對集中居住的地方可以搞污水集中處理,但一些人口相對分散的地方就要結合具體情況,採取既符合國家標準和要求、又體現地方特色和優勢的舉措,建設生態美、百姓富的美麗鄉村。

新疆于田縣的村民將稱重後的萬壽菊倒入發酵池(9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胡虎虎攝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注重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程鬱認為,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要解決好水電路氣網熱等對邊遠村組的供應保障,切實保障農村生活品質的提高,加快交通、水利、倉儲、物流、網路等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有效支撐農村現代産業的發展。

“鄉村建設是一項事關全局且投入巨大的工程,如果沒有科學規劃的引領,最終損害的還是農民利益。”劉俊傑説,實際工作中要堅持先規劃後建設、無規劃不建設,保持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確保規劃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統籌性,科學規劃空間佈局,合理確定鄉村規模,注重完善鄉村社區功能。

黃季焜表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各地鄉村情況不同,不能“一刀切”,要缺什麼補什麼,尤其要注意傾聽地方意見。符合農民意願的工程項目,農民會愛護,也願意投入。(記者董峻、于文靜、高敬、胡璐、侯雪靜)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