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瀏陽市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之道
發佈時間:2020-12-21 10:09:02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永志 晨風 | 責任編輯:王靜位於大圍山麓的貧困戶依託山區特殊氣候,發展小水果基地,走出長效産業帶動穩定脫貧新路,如今“大圍山梨”成為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 資料圖
一個“個十百千”産業扶貧工程,迸發出可持續脫貧的源動力。在湖南瀏陽市,這個工程帶動了95%以上貧困戶參與産業,入選“全國産業扶貧典型案例”。在其引路下,脫貧之後的李忠國用一把油紙傘撐起貧困戶的“一片天”。今年10月,他站在了“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的頒獎臺上。
一個“十五公里就業圈”,産生了穩定脫貧的吸聚力。在瀏陽,僅172個就業扶貧車間(基地),帶動近2000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幹了大半輩子農活的張功梅沒想到從農民變成了畫師,從家裏到工作的地方走路不到10分鐘,而她和50余戶貧困姐妹製作的山水畫卻“飛”向近10個國家。
一個“四個升級打造”工程,形成了“防止返貧”的內生動力。瀏陽率先探索解決防止返貧和相對貧困問題,推進了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昔日窮得只剩下石頭的田溪村在磐石上做起脫貧致富文章,以一場華麗的“蛻變”實現逆襲,一躍成為鄉村振興示範村。
這三個縮影,都折射出瀏陽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先行探索。
成色更足的脫貧
“扶貧先扶業,持續夯實産業扶貧能夠增強脫貧內生動力,不斷鞏固就業扶貧能夠增添脫貧穩定性,讓消除絕對貧困的成色更足。”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黎春秋認為,越到收官之年,越要不斷提升脫貧品質和成色。
近年來,瀏陽市持續打造“個十百千”産業扶貧工程:即建設1個産業扶貧服務中心、培育10個長效産業、打造100個特色産業基地、樹立1000名産業就業脫貧典型;打造“十五公里就業圈”,建成産業扶貧基地131個,就業扶貧車間(基地)172個,探索長效産業帶動穩定脫貧的“瀏陽路徑”。
今年10月17日,達滸鎮椒花新村李忠國成為長沙地區第一個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的個人。而5年前,他還是瀏陽一名家徒四壁的貧困戶。
2016年,李忠國重拾手藝製作油紙傘,申請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成立了達興工藝品廠,進行油紙傘生産加工。僅一年多時間,他就成功摘掉了貧困戶“帽子”。
脫貧致富不忘鄉鄰。2017年起,他陸續與該村51戶貧困戶簽訂産業協議,通過建立扶貧車間、開拓市場,帶動人年均增收1.15萬元。2019年,他的致富工廠實現年銷售額500余萬元,産品遠銷日、韓、東南亞、東非等國家和地區。
去年他蓋成了兩層樓房,還親自做了一個五角紅星鑲嵌在樓頂上。不善言辭的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擁有精湛傳統手藝的李忠國用手工織出了精美致富傘,沒有任何工藝技能的農民能否描畫出美好新畫卷?在瀏陽小河鄉,你可以找到準確的答案。
地處湘贛邊界的小河鄉山清水秀,由於相對偏僻,貧困像影子一樣附著在這塊土地上,全鄉5個村省級貧困村就有2個。這裡屬於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區,不能發展重工業,因地制宜發展適宜的扶貧産業帶動就業成為當地政府解決的首要難題。
2016年,小河鄉借助獨特的自然風光,開闢“旅遊+文化+扶貧”的新發展模式,經過培養農民畫師,在烏石、皇碑等村辦起了6個農民畫室,帶動50余戶貧困戶有文化、有技能地脫貧。
目前,畫室産業已成為小河鄉帶動就業能力強的三大産業之一,正在向集書畫産業、創作寫生、書畫體驗度假于一體的“山水畫鄉”升級。
有效銜接的試點
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消除後,是否等同於扶貧工作的終結?
作為湖南省新階段扶貧工作試點縣(市),瀏陽用“四個升級打造”來答好試點課題:把扶貧産業升級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品牌産業”、把扶貧網格升級打造成為基層治理的“底座網格”、把脫貧典型升級打造成為鄉村發展的“示範力量”、把貧困山區升級打造成為綠色生態的“精品景區”,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著力點。
沿溪鎮沙龍村經過精準脫貧措施,75戶221人貧困戶順利脫貧。為了防止返貧,沙龍村聚焦“一戶一崗”、突出“一人一技”、發展“一村一品”,分別實現有差異性地就業、有技能性地就業、有帶動性地就業。
“一戶一崗”能夠多渠道安排低收入人群就業,沙龍16家種植合作社將蔬菜種植分為9個環節,按環節因人設崗,讓每一個有就業意願的人都能找到差異性的崗位。60多歲的肖懷富腿部殘疾,被安排在不需多少跑動的分揀崗位就業,出工一天能掙120元。
“一人一技”培訓工程則讓傳統農民成為“土專家”。通過一戶一産業培訓基地,開展“個性化”技能培訓和服務,從全村200余名基地務工人員中培育了50余名技術骨幹。
“你看,我把苦瓜苗嫁接到絲瓜根上,這樣苦瓜不僅抗病性高出48%、成活率高出18%、而且産量高出600-800斤/畝。”江資洪説起嫁接術頭頭是道,絲毫看不出是個貧困戶。因有一技之長,江資洪的務工工資比別人高出500元/月。
“一人一技”“一戶一崗”帶動了一村一品發展,沙龍村依靠蔬菜種植獲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讓蔬菜扶貧産業升級成為鄉村振興的品牌産業。
張坊鎮田溪村是瀏陽貧困人口最多的村,全村有貧困戶212戶720人。作為和沙龍村同時開展新階段扶貧工作試點的村,它們則主打旅遊産業扶貧。
田溪位於羅霄山脈,村內擁有大自然饋贈的珍寶——西溪磐石大峽谷,峽谷內遍佈第四紀冰川石球石貌地質。這是以前村民眼裏的“黑疙瘩”,而如今變成了遊客眼裏會唱歌的精美石頭。
通過村民眾籌成立西溪旅遊發展公司,為了觀賞磐石,各地遊客慕名而來,今年旅遊門票收入預計破1000萬元,帶動包括低收入在內的農民增産增收2000萬元。今年8月,這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我沾了黑磐石的光,不僅在旅遊公司入股分紅,還種植了5畝多生態白米,最高賣到10元/斤。”易地扶貧搬遷戶李有倫喜笑顏開。
李有倫口中的生態白米指的是田溪種植的品牌大米——田螺溪稻米。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在農技部門指導下,他種起了生態白米。田溪處於瀏陽河源頭小溪河上游,因此生態白米是“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加上生態種植,消失多年的田螺在稻田中成群涌現。
不僅有黑色的磐石、白色的大米,田溪還有紅色的紅豆杉,這幅美麗的“三色畫卷”,正在將美麗資源轉化成美麗經濟。
有了這樣的美麗經濟做支撐,一批脫貧成果得以鞏固。在推動向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中,瀏陽正構建起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帶動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群闊步走在全面小康的幸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