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資訊

2020年農業農村部司處級幹部專題研究班紀實

發佈時間:2020-12-03 08:56:36

“構建農田建設多元投入機制是當務之急”

“産業化就是要解決農産品披頭散發、提籃叫賣的問題”

“種業核心技術創新不足,大多是在‘別人的舞臺上跳舞’”

……

不空談理論,直奔行業痛點難點問題;不搞一言堂,沉浸式研討教學有問有答;不拘泥形式,研究成果(專題研究報告)凝聚學員意見建議,直達部領導案頭——這是記者在今年農業農村部司處級幹部專題研究班上見到的一幕幕場景。

聚焦“三農”領域大事、難事、新事,凸顯研究咨政作用,9月-11月,由農業農村部人事司和相關業務司局聯合主辦、農業農村部管理幹部學院承辦的加強農田建設和耕地品質保護、推進鄉村産業發展、現代種業産業發展三期專題研究班如期舉辦,101位部系統司處級幹部、11位地方省廳處級幹部及2位企業代表參加了培訓,大家普遍認為,研究班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匯聚了發展智慧,開拓了工作思路。

帶著問題而來

“關起門來自己搞,種源有保障,那為什麼還要擴大開放?”現代種業産業發展研究班上,有學員問道。

“回頭看看歷史,就有答案了。”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謝焱解釋説,2006-2010年,美國玉米品種一度搶佔了東北市場的半壁江山,“國外種子按粒賣,國內種子按斤賣”的嚴酷現實,倒逼我國玉米種子不斷改良提升、提高單産,最終重新贏得市場,佔比從不到80%到超過90%,可以説,不開放就不會有品質的提升。

與別的培訓班不同,專題研究班的學員們都是帶著問題而來,奔著對策而去。接到培訓通知時,學員就要提前自學、制定個人學習成長計劃;開班伊始,學員們便分成了四個研討組,紛紛拋出問題。

“如何解決耕地數量品質家底不清、農田‘非糧化’問題”“財政增長空間有限,社會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怎麼辦”……在加強農田建設和耕地品質保護專題研究班上,學員們接連發問。

發展規劃司副司長時以群認為:“糧食安全要靠地來支撐,在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社會各界對糧食供給高度關注,農田建設和耕地品質保護專題研究班就是要聚焦這些問題,研究如何更好地落實藏糧于地戰略,保障糧食安全。”

“如何促進人才向企業的流動”“怎樣才能把企業作為創新主體落到實處”,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吳桂琴對這兩個問題最為關心。國人每消費2枚雞蛋,就有1枚來自峪口,作為國內最大的蛋雞企業仍然覺得與國際同行的競爭“壓力山大”,急盼政策扶持。

記者注意到,每個專題研究班僅有5天時間,研討和交流時間卻佔據一半以上。小組研討時通過“頭腦風暴”“團隊列名”“一事一議”等結構化研討方式,全班交流時採用“四副眼鏡法”審視報告,保障每位學員充分發言,打開思路、層層聚焦,確保問題找得準、原因挖得深。

奔著對策而去

“誰搞原始育種,誰就是冤大頭”,智慧財産權保護是最讓企業頭疼的問題。

“社會上普遍把種業看成‘泥腿子’行業,植物新品種權沒有獲得與發明專利同等的智慧財産權地位。”河南金苑種業董事長康廣華的報告引起共鳴。

我國種企的70%以上是蔬菜種企,京研益農作為國內銷售額最大的民族蔬菜種企,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蔬菜骨幹信用企業”並排名前列。然而説起維權取證,京研益農副總經理丁海鳳也是一把辛酸淚,“每次去打假取證的時候,剛查到第一家,一條街的舖子嘩嘩都關了,查到只是皮毛,而最終被法院要求調解結案,所獲得的補償可能還不夠調查花費,經濟上得不償失。”

因此,丁海鳳對專題研究報告的對策建議非常關注,“要對侵權套牌等行為嚴懲,要加大曝光罰款力度,只有真疼才會改。”

不少學員建議加大監管執法力度,“有的農業大縣執法人員還是個位數,甚至有的執法人員還存在‘套包種子往往都是好種子,老百姓又不吃虧’等錯誤認識。”

農業農村部法規司執法監督處副處長王娜表示,按照中央關於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部署要求,種業執法納入綜合執法範疇。但受各地改革推進進度不一、相關政策尚未完全落實等主客觀因素影響,少數地方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一些地方的執法條件有待進一步加強。下一步,要繼續深化改革,加大種業執法力度,強化打擊假劣種子、保護植物新品種權等領域的執法,提高企業競爭力。

“除了執法隊伍的完善,手段上也急需配套。現在還有不少作物沒有對應的快速分子鑒定手段,只能通過種植比對。目前正在抓緊建設登記作物的DNA分子指紋數據庫,有望2022年底完成。”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市場監管處處長杜曉偉告訴記者。

“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守好數量和品質的‘雙紅線’。”學員們建議,落實藏糧于地戰略,要採用資訊化手段探索建立數據共用應用機制,形成全國耕地數量品質“一張網”“一張圖”,推動出臺“農田建設條例”,探索第三方農田建設考核評價機制,從法律層面規範政府監管行為,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

鄉村振興,産業是基礎,帶富農民是根本,而在有些地方由於缺乏聯農帶農機制,出現“富了老闆,虧了老鄉”等現象。推進鄉村産業發展研究班聚焦這些問題給出了建議,提出創新推廣“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緊密型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

業務司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三期專題研究班報告中所提出的對策建議操作性強,對開展工作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為部黨組、司局的決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開啟另一扇窗

“專題研究班刷新了對産業行業的認知。”這是記者在班上常聽到的一句話,學員們雖然都來自“三農”領域,但有著不同的工作背景和思維方式,有政策制定者也有執行者,有科研人員也有生産人員,大家在這裡交流智慧,碰撞火花,開啟視野。

鄉村産業發展司副司長刁新育在學員微論壇上説:“農業産業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品牌效應得到了發揮,實現了優質優價。今年茅壩貢米甚至達到了每斤368元,過去我們不敢想像農産品可以賣到這麼高的價格,這預示著未來中國農産品價格和價值會不斷提升,走上高品質發展道路。”

“科企合作怎樣創新機制”“財政資金投向企業會不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業管理處處長王藝中以北京為例談道,政府更應該做的是,打造平臺促進科企之間的合作,把科研資源和企業需求對接起來,然後做好成果的推廣轉化。

“丘陵山區田地細碎、高低不平,亟須宜機化改造。”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政策規劃處一級調研員李慶東建議學習日本、南韓等國家先進經驗,嘗試探索“以機適地”和“改地適機”。

四川省蒲江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彭培煉介紹了該縣耕地品質提升“5+1”服務模式,“把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即使有部分耕地種了其他作物,也能很快轉種糧食作物。”

上述的學員微論壇以及案例分享是專題研究班的一大特色,佔據了40%的課時。一些來自部機關的學員反映,這些“接地氣”的案例很有啟發借鑒意義。

丁海鳳、吳桂琴作為企業學員代表,一致認為“這是最有意義的一次培訓”,“研究班給了我們和相關業務主管部門對話的機會,不僅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建議,也增加了全局視野,了解了決策者的想法。”

結業時,一位學員在朋友圈寫道:我們求知若渴,我們各抒己見,我們字斟句酌,我們知道重任在肩,我們的心裏都埋著一顆相同的種子,那就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心劑,看著她茁壯成長結出纍纍碩果……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