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牛瑞飛
和世界很多地方一樣,歐洲不少國家也面臨越來越多農村青年離開家鄉,進城工作的情況,對農村可持續發展構成巨大挑戰。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歐洲多國開展多項農村改造項目,期待隨著對農村軟硬體的改造升級,吸引年輕人回流,在為他們提供更多發展機會的同時,也讓農村更有活力。
農業機械化是歐洲近年來非常重視的工作。在歐洲,人工成本極為高昂,而農産品的價格卻不高。為了平衡收支,必須在農業領域大力發展機械化。特別是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往年那些來自東歐國家工資較低的季節工無法入境,荷蘭、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等農産品主要生産國都出現成熟農産品無人採摘、爛在地裏的無奈局面。一位西班牙豆角種植者表示:“如果雇用本地人採摘豆角,我一分錢都賺不到。但是國外的季節工越來越難招,今年因為疫情更是一個也來不了。”他補充道,現在從長遠角度來看,購買農業機械代替人力更省錢也更省心。“雖然前期需要一大筆投入,但之後會很省錢。”
白蘆筍是歐洲的明星蔬菜,不論米其林星級餐廳還是百姓餐桌,都非常流行。但由於生長在較深的土層內,肉眼看不到具體位置和形態,白蘆筍采收起來需要十分小心,很容易被鏟斷,而被鏟斷的白蘆筍價格會大打折扣。《環球時報》記者曾在集市上採訪過一位來自比利時瓦隆地區的白蘆筍種植者,他告訴記者:“白蘆筍種植成本與其他蔬菜相比並沒有很大差距,售價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采收成本非常高。”據統計,人工成本佔到白蘆筍售價的50%。
為了解決白蘆筍行業這一難題,荷蘭一家機械公司申請到歐盟的農業支援基金,大約佔到整個研發資金的近一半。今年7月,專門采收白蘆筍的機器橫空出世。目前,這種機器已經在荷蘭、德國、法國等多國成功試用,即將正式投入商用。一名參與試用的荷蘭農民表示,在新機器的幫助下,自己農場的收穫效率得到極大提高,采收成本下降了一半。
記者注意到,雖然絕大部分農業機械産自歐洲的工廠,但其零部件的生産對中國企業來説,還是具有深耕價值的。特別是在傳統乘用車市場嚴重萎縮的今天,中國國內零部件生産企業不妨做一下市場調研,轉型生産農業機械零部件。這樣一方面有希望和歐洲大型農機企業合作開發新産品,另一方面也有機會在國內市場大展拳腳。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9月曾表示,2020年將成為歐盟數字化十年的開端。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恢復基金中,也將有1/5用於歐盟的數字化建設。其中,在農村地區廣泛進行數字化建設更是重點。網際網路推動各個行業升級,農業也不例外,精準農業應該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據歐洲專家估計,到2025年,全球精準農業的産值將在目前基礎上翻一番,超過160億歐元。
在希臘,不少橄欖種植戶開始使用各式精準設備參與生産的方方面面。他們實際上將橄欖樹種在了一個巨大的“花盆內”,花盆內部設有土壤溫度、水含量、電導率、含鹽量的測試設備。希臘地中海大學研究員伊納斯·達尼亞科普洛斯介紹説,這些設備每15分鐘測試一次,然後數據會被傳送到中央伺服器。此外,搭載了多光譜相機的無人機也在實測中,該設備能幫助農戶觀察橄欖樹整體的生長狀態。“這種無人機就好似實驗室的顯微鏡,在數萬棵橄欖樹中發現哪棵樹最健康,哪棵樹出現了嚴重的病蟲害。”
實現精準農業首先需要構建一張穩定的局域網。與政府招標採購全國性通信網路設備防範中國産品不同,精準農業需要搭建的局域網不在政府採購範疇內,中國生産的各類路由器、光纖等設備擁有非常大的競爭力。此外,精準農業所需的各類感測器、越來越多在歐洲農田上空作業的無人機,也為中國國內廠商提供了一定的目標市場。中國企業不妨結合自身優勢,與當地研究機構加強合作,開發出更能滿足當地需要的訂制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