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扁擔村,連片的桑園仍是滿眼綠意。這裡種的是雜交新品種“豐馳桑”,葉片大、長得快,一年能收割4到6茬。“一個大棚的純收入有1萬塊呢!”66歲的蠶桑園管理員王春陽説。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高溝鎮扁擔村,一度是經濟薄弱村。“2016年村裏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共94戶365人,平均五六戶中就有一戶貧困戶,不少人都去外地了。”村黨總支書記范從偉介紹。
形成特色優勢産業,是脫貧致富的關鍵。村兩委成員走訪本村在外致富能人大戶,請他們出主意、籌資金、帶項目。
扁擔村有養蠶的傳統,但一家一戶經營不成規模。時任江蘇科技大學黨委書記的王濟幹,為設在該校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與家鄉牽線搭橋,達成合作。2018年,縣鎮兩級啟動産業富民資金300萬元,加上社會資本500萬元,村裏開始實施蠶桑産業園項目,還成立了合作社,由大戶帶頭,吸納有經驗的農戶參與。
“以前單打獨鬥,不僅辛苦,效率還低;現在規模化生産,省力又高效。”王春陽算了一筆賬:産業園每年6個月可以養蠶4到6批次,每個蠶棚一次可養12萬隻幼蠶,産繭最高200公斤,銷售額近1萬元,除土地流轉的租金外,每年還有兩萬元務工收入。
兩年來,村裏還先後發展了1200畝瓜蔞種植、200畝桃花蟹養殖等高效農業項目。僅蠶桑一項,就吸納120多人就近就業,村集體年增收20萬元。2019年,扁擔村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超兩萬元,村集體收入達25.2萬元。
行走扁擔村,扁擔河清澈潔凈,風景亮麗。然而3年前,這裡還是垃圾成堆、污水橫流。
“家家戶戶搞養殖,河塘溝渠很多垃圾,門前屋後環境差。”村黨總支副書記劉學亮説,改善環境必須要解決家禽散養帶來的污染。
2017年,村裏的黨員幹部行動起來,挨家挨戶勸説村民改散養為圈養,並將搭建在公共場所的畜禽舍拆除。“多少年都這麼搞,現在為啥不行?”村民王希美在屋外的排水河道中養了100隻鴨和十幾隻鵝,每當村幹部到府勸説,她都不願配合。
劉學亮還記得,光是大雨天到府就有10次,最後自掏腰包將王希美養的家禽悉數買下,並介紹她到蠶桑園和瓜蔞産業園打零工。王希美被深深地打動了,不僅積極配合,後來還參與到環境整治工作中,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參與者和獲益者。
門前屋後環境怎麼美化?7名村幹部帶頭拆舊出新、粉刷打掃,打造“樣板間”,全村60多名黨員參觀後也這麼幹,最後在全村得到推廣。短短一年時間,一個個美麗庭院誕生了,扁擔村煥然一新。
2018年,扁擔村獲批江蘇省第三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鄉村旅遊熱起來了,垂釣、農家樂等項目蓬勃發展,全年接待遊客10萬人次。
高溝鎮黨委書記姜井旭介紹,黨員幹部真心為村民辦事,眾鄉親也開始熱心村裏事,優良黨風引導文明鄉風,扁擔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2018年起,村兩委成員兼任代辦員,累計為500余名群眾代辦615件事項。村裏還將條件最好的樓改建為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志願者驛站等21個功能室,為群眾提供全方位服務。扁擔村還成立了一支“紅色文藝輕騎兵”,將鄰里相助的溫馨故事搬上舞臺,既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又引導村民崇德尚善。
孝老愛親、樂於助人、積極向上的文明鄉風在扁擔村逐漸形成,目前全村文明戶覆蓋率達70%。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