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三農人物

楊光平:在海邊做“豬倌” 年出欄10萬多頭

發佈時間:2020-09-27 09:59:42

在平潭,楊光平絕對是一位公眾人物。有人説他是“全國勞模”,有人説他是“豬倌”,有人説他是“白領農民”,還有人説他是“野鵝山富翁”……種種光環對於楊光平來説,是無上的榮譽,更是艱巨的責任。

讓平潭百姓吃上新鮮肉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靠海吃海,這裡的人們大多選擇漁業、船運、隧道等行業。而楊光平卻對養豬“情有獨鍾”,這還要從平潭的畜牧業説起。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平潭因為靠近大海,畜牧業是島上農業的一塊短板,豬肉大多依賴島外供應,豬肉價格長期居高不下,是特別珍貴的食物。

在這“一肉難求”的環境下,楊光平主動向上級申請要做“豬倌”,自己花錢再外借一部分,不久建起了一個僅有200頭母豬的養豬場。“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平潭百姓能吃上新鮮豬肉,就去做了。”楊光平説。

負債纍纍到風生水起

萬事開頭難。養豬場建起來了,楊光平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工作。他扛過石頭,扒過豬糞,抓過豬仔,上過屋樑,大事小事親力親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豬場裏看看,甚至過年期間都不敢懈怠,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到豬場的情況。

但是,由於初涉養豬行業,飼養技術和管理經驗不足,沒有形成一套疫病防控措施和良種選育體系,加之那幾年豬價低迷,很快便賠得一塌糊塗,負債纍纍。

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他一方面尋求科研院校、畜牧專家的技術幫助,一方面請教同行業的前輩,研究肉類市場與生豬市場週期規律。在對市場有了科學研判後,楊光平開始借錢購買豬舍現代化設備,成為了第一個使用三點式分階段飼養技術的養豬場,給豬提供“星級賓館”,讓豬享受“星級服務”,確保養豬場環境品質。

“只知道怎麼喂豬、賣豬是不夠的,還要重視豬場的可持續發展。”楊光平説。

於是,楊光平開始在蘆北村野鵝山開發荒山地,請專家規劃出畜牧業與種植業同步發展的立體迴圈生態之路。十多年來,他分批投入,分期建設。如今,步入生態園中,可看到按照“豬、沼、果、菜、林”立體模式佈局。沼氣用於照明、煮飯等生活用能,豬糞和沼渣生産有機肥,沼液灌溉果園、蔬菜和牧草。

如今,楊光平的豬場年存欄6.5萬頭、種豬8000頭。這個曾經只能靠運輸外地豬肉的縣城,不僅讓普通百姓吃得上豬肉了,甚至還能向外地供應生豬。

企業經營紅火的同時,楊光平也盡己所能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回饋社會。

要讓農民有錢賺

在企業一路成長壯大、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楊光平始終堅守著一條原則——讓農民有錢賺。

他積極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周邊三村形成農産品種植基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帶動周邊800多戶農民和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走脫貧致富共同富裕之路,讓許多農戶得到了實惠。

“作為一名企業家,有社會擔當是必需的。社會給予的榮譽越多,我們背負的責任就越大。”楊光平如是説。

現在,楊光平的企業成為福建省副食品生豬直控基地、省特大型養豬基地,也是中央生豬活畜儲備肉基地、國家養豬標準化示範場。2019年,楊光平的企業被認定為“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年出欄10萬多頭的商品豬夯實了平潭的“菜籃子”。

要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平潭民風淳樸、漁耕文化底蘊深厚,出生於美麗平潭的楊光平,如今依然保持著勤勞樸實的本色。

有人説他是“全國勞模”,有人説他是“豬倌”,還有人説他是“野鵝山富翁”……但楊光平最喜歡的稱呼還是“豬倌”。這也源於他的一個心結,作為農民的他,清楚認識到部分人對這一職業還存在種種偏見。

“我選擇了農業,就要改變人們對農業、對農民的看法,要使它成為令人羨慕、尊敬的行業。”楊光平説。

來源:農視網
責編:姚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