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三農人物

高秀芝:不為當網紅,只為傳承皮影戲

發佈時間:2020-08-31 09:01:41

高秀芝在展示雕刻精細的“影人子”。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這是對皮影藝人技藝的生動描述。

在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就有這樣一位高人,她叫高秀芝,今年74歲,是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開魯皮影戲”的代表性傳承人。

皮影戲也叫影子戲、燈影戲、驢皮影,以獸皮或紙板做成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表演。它是集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燈光、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鄉土氣息濃郁。

“我的兒保宋朝,七郎八虎俱是英豪,邊關去鎮守,英名四海飄,胡人見害怕,反叛見魂消……”雖是七旬老太,但高秀芝嗓音圓潤高亢,一招一式派頭十足。最近一段時間,人們經常能在公園、快手直播間一睹這位皮影藝人的風采。

結緣:跟著皮影班子跑

高秀芝與皮影戲深深淺淺的緣分,要追溯到孩童時期。

高秀芝的伯父是吉林省四平市很有名氣的皮影藝人,每逢伯父演出,年幼的高秀芝便南北營子跟著跑。耳濡目染中,她漸漸喜歡上了皮影戲,一有機會便跟著戲班子站在影棚子裏學唱影、學擺“影人子”。正是她的鑽勁和靈氣,讓伯父看到了後繼有人的希望。在伯父的指導下,7歲時,高秀芝已能完整地唱下經典段子,可以登臺演出了。

不過,小秀芝在“唱影”方面的天賦,非但沒能博得母親的讚許,反而遭到了強烈反對。母親認為女孩子混在男人堆裏唱影不像話。高秀芝10歲那年,全家舉家從四平搬到開魯縣,也是在這一年,她失去了摯愛雙親,與兄嫂相依為命。

苦難日子裏,是戲中一個個堅強的角色陪伴著她,也鼓勵著她。高秀芝12歲時,伯父也去世了。臨終前,老人把跟隨自己一生的影箱子留給了她,囑咐她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14歲下地務農,15歲當上了婦女隊長,高秀芝只能在沒事兒的時候悄悄地擺弄擺弄“影人子”、幹活的時候哼一曲。19歲,高秀芝結婚生子。面對婆婆的冷眼、丈夫的反對與世俗的偏見,唱影成為她不可言説的心願。

學藝:從“孩子媽”到“戲班主”

隨著年齡的增長,童年的夢想與伯父的囑託在高秀芝心中掀起了日益強烈的迴響。第三個孩子剛剛斷奶,高秀芝便不顧家人反對,正式投師學藝去了。這一年,高秀芝27歲。

學唱影必須先認影卷,這對於只讀過一年半書的高秀芝來説太難了。一部影戲,幾本影卷,師傅告訴怎麼念,她就怎麼記,全靠死記硬背。念字唱影、學調聽板,高秀芝刻苦練習,連吃飯、走路時都不放過。

3年時間裏,曾經大字不識一個的高秀芝,如今拿得起生、旦、凈、末、醜各個角色,唱得了五字錦、三頂七、七字歌賦、十字歌賦等不同唱法,吹、打、彈、拉、唱樣樣精通。上臺演出,她終於能掙到一整份子的“工資”了。

可好景不長,後來趕上“文革”,高秀芝和伯父留給她的一箱皮影險些遭難。

走進80年代,改革開放正式開始,民俗藝術重又火熱起來。高秀芝再次“出山”,組建了皮影戲班子,走村串巷表演,深得鄉親們的歡迎和好評。但是,回到家裏,等待她的仍是婆婆的冷嘲熱諷、丈夫的非打即罵。最終,揮開“好人不唱戲,唱戲沒好人”的偏見,倔強的高秀芝帶著三個孩子脫離了家庭,選擇了心愛的皮影。

據了解,開魯皮影戲最早見諸文字的記載為1925年。從1925年至20世紀90年代,開魯皮影戲幾經興衰,卻從未中斷。這和有高秀芝這樣一批“愛折騰”的皮影藝人不無關係。

90年代,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皮影戲演出市場受到衝擊。曾經紅極一時的皮影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復出:千回百轉覓知音

時間的腳步挪移到2006年,皮影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07年,開魯皮影戲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60歲的高秀芝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下去的信念,支撐著這位花甲老人。20多年沒唱戲的她,拿出積蓄重新購置了鑼鼓鈸,又趕赴阜新、天山、奈曼多地,四處尋找已經失去聯繫多年的幾位老藝人。幾個人再次聚首,他們重新磨合、綵排,終於能上臺演出了,但觀眾卻不多。

沒有演出費,四處找人花了不少錢,再加上幾個人的吃飯住宿和路費,這讓每個月靠低保金生活的高秀芝吃不消了。很快,高調“復出”的高秀芝,不得不低調收場。

但她對皮影戲的喜愛,已是深入骨髓。“高興了唱,不高興了也唱,睡覺做夢時都唱。”“有糖尿病,身體不太好,但只要唱上影戲,她立馬就來精神。”與高秀芝結婚18年的老伴兒趙鳳柱,説起高秀芝對皮影戲的癡迷,感慨道。

為了支援高秀芝,他花1000多元買了副四弦,把年輕時跟著戲班子學來的手藝又撿起來。他拉弦,高秀芝唱影,兩位七旬老人,早已成為彼此的知音。

但要演上一齣完整好戲,兩個人是不夠的,有拉弦的沒打板的怎麼行。於是,高秀芝和老伴兒又在縣內多方尋找同行。總算找到了朱雲鵬等老藝人,組建起了有5個固定成員的戲班子。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唱影是口口相傳的技藝,沒有固定的曲譜,幾乎是一個戲班子一個調。幾番磨合、多次排練,足夠默契之後,他們利用端午節、“七一”黨的生日等節假日,到公園演出。

傳承:影箱裏的大世界

今年75歲的趙鳳柱最近又學會了新本事,註冊了快手,買了直播音效卡,沒事兒的時候,他就陪高秀芝到公園裏錄上一段,目前已經錄了20多個視頻了。高秀芝説,他倆不是攆時髦當網紅,只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皮影戲。

採訪中,高秀芝幾次哽咽。“我學唱皮影太不容易了,一心想把它傳承下去。只要有人肯學,我就會毫不保留地教,一不收費,二不怕累。現在看,憑我個人力量是傳不下去了。”她説,新組建的戲班子,成員年齡最小的75歲、最大的78歲,她自出費用還擔著風險。

在高秀芝48平方米的小家裏,裝著大世界、大乾坤。她輕輕地拿出一個又一個珍藏得完好的“影人子”給我們看:“一戲一世界,現實生活中有的、一部戲裏該有的咱都有,男女老少、文人武將、貓狗花草……”“這都有200年了吧,一代代傳下來的。”輕輕摩挲著雕刻精細的驢皮影人子、一本本泛黃的影卷,老兩口不住地讚嘆。

趙鳳柱説,影卷一共有梅花停、四平山、五鋒會、平西策4部、60多本,全是手抄本。“我文化雖然不高,但再抄一遍不是啥難事兒。”他説,他就當為皮影戲的傳承做一點貢獻。“哪天遇上想學的,唱不了整部戲能唱一段經典片段也是好的呀!”這是高秀芝現在的心願,和年輕時學唱皮影一樣執著。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