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地方農業

深圳:當年農業縣蝶變,創出千余項國內第一

發佈時間:2020-08-26 09:06:42

南方網訊  深圳灣畔,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的前海,在一片灘塗之中迅速崛起為一座現代化新城。這裡平均每年誕生超過3萬家企業,每3天推出一項制度創新,上演著新時代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跡”。

202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迎來建立40週年的“生日”。

一路大膽探索、一路改革創新,一路快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40年來,深圳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地區生産總值從1979年的1.96億元增至2019年的2.69萬億元,增長超1萬倍,迅速從一個落後的邊陲農業縣蝶變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一年多前的2019年8月18日,深圳迎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的偉大歷史使命。

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範區,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深圳,在新的征程上,牢記黨中央戰略意圖,將特區“金字招牌”舉得更高、擦得更亮,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不斷前行。

率先改革

特區的天然使命和未來的道路方向

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第一家外匯調劑中心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創辦……40年裏,勇於“吃螃蟹”的深圳,創造出1000多項“國內第一”。

仔細分析這些“第一”不難看出,深圳引領了全國市場經濟體制探索的潮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試驗場,將土地、資本、人力資源等要素進行了充分釋放。

改革是特區的天然使命。進入新的歷史關頭,更要將改革進行到底。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深圳結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謀劃推動著一批批新的改革。

今年3月,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提出,將推進實施各領域七個方面43項重點改革任務。為充分發揮改革排頭兵的示範引領作用,深圳推出一批創造型、引領型改革項目,包括大力推動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改革、推進經濟特區立法變通改革等。

如果創業失敗了,應該怎麼辦?今年6月,《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産條例(徵求意見稿)》對外發佈,深圳擬在全國率先建立個人破産制度,為創業者免去後顧之憂。

自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以來,共制定出臺地方性法規達200多件。深圳的法治建設正在繼續與改革同頻共振。

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的40年,是深圳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路的40年,也是深圳受益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40年。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認為,作為中國社會制度變遷的産物與路徑選擇,經濟特區的使命仍在繼續著,“經濟特區還要繼續具備、保持率先改革的勇氣,承擔改革風險的大無畏精神和擔當情懷。”

創新驅動

力促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形成“核心迴圈”

8月18日,深圳光明科學城綜合粒子設施首棟建築開工建設。該項目所在的大科學裝置集群,重點建設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的世界級、稀缺性大科學裝置,世界一流科學城的宏偉目標正逐步從藍圖變為現實。

如今以科技創新聞名於世、號稱“中國矽谷”的深圳,1980年特區初創之際,全市科技人員只有1名拖拉機維修員和1名獸醫。40年後,深圳科技人才大軍數量已經超過200萬。

回首深圳經濟特區走過的40年,創新是“深圳奇跡”動力不竭的發展密碼。

在“殺出一條血路”的“趕上時代”,深圳一直大膽地闖、大膽地試,以創新精神進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成為改革開放的代表作。

在“走出一條新路”的“引領時代”,深圳以先行者的標準要求自己,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成為高品質發展的排頭兵。

今年3月,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深圳,成為深圳進一步匯聚國內外頂尖人才,提升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的重大平臺。

深圳正在加快補齊原始創新短板,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努力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本身就意味著深圳要在基礎研究上,在‘卡脖子’的技術問題上率先突破,同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一起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一座創新之城,也是一座創業之都。深圳全市商事主體數量超過300萬戶,其中企業超過200萬戶,商事主體數、創業密度均居全國第一。每4個深圳人中就有1個是“老闆”。

40年來,歷經簡單貿易、“三來一補”、低端製造等不同的發展階段,深圳已構建起“四個為主”的現代産業體系。全市産業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産業為主,經濟增量以新興産業為主,工業以先進製造業為主,三産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成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産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之一。

“在關鍵領域,粵港澳大灣區內要形成‘核心迴圈’,使龍頭企業與配套産業形成我們自己的産業鏈。”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説。

先行示範

以“一馬當先”帶動“萬馬奔騰”

1985年竣工的國貿大廈,高160米;1996年竣工的地王大廈,高325米;2011年竣工的京基100大廈,高441米;2017年竣工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高599米。節節拔高的“深圳第一高樓”,成為一座城跨越式發展的生動寫照。

不過,在很多專家看來,深圳最值得自豪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不斷解放思想的力量。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到“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從“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到“敢為天下先”,深圳成為我國新思想新觀念的一個重要發源地。

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承擔的歷史使命升級。改革開放之初,深圳經濟特區的先行先試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破冰、探路。如今,中央支援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不止于經濟高品質發展,深圳發展的空間和格局更大,先行先試的範圍更大、任務更重、標準更高。

以人民為中心,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七成投向民生領域。劍指高房價,推出“二次房改”,著力構建多層次、差異化、全覆蓋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未來三年要新改擴建146所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21萬個,努力讓“學有所教”變為“學有優教”;通過引入高端醫療資源、醫療團隊,實施一系列重磅醫改舉措,深圳的醫療整體水準正迅速提升,國際醫療中心,是深圳的下一個目標。

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環境更優美!今年,深圳已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建成各類公園1090個,全市森林覆蓋率超40%,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深圳綠”“深圳藍”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綠色福利,提升了市民群眾的幸福感。

建設先行示範區與經濟特區使命接續、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寄望更高。

陶一桃表示,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要以深化改革的創新性實踐,為中國社會的制度變遷與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具有説服力的實踐模式與理論支撐,從而有可能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提供具有可借鑒意義的中國方案。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圍繞亟須突破的重點和難點繼續先行先試,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制度,以“一子突破”求得“全盤皆活”,以“一馬當先”帶動“萬馬奔騰”,中央對深圳的要求一以貫之。

40年,一段締造奇跡和輝煌的黃金時代,一座城先行探索的偉大歷程。以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為新的起點,深圳滿懷信心再出發,奮力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壯麗篇章,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南方日報記者張光岩

來源:南方網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