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農業觀察

中國碗裝中國糧 解碼雜交水稻的“中國智慧” |農業觀察

發佈時間:2020-08-13 14:57:01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全國有六成人以大米為主食。在水稻中,雜交稻佔了“半壁江山”,每年種植面積超過兩億畝。中國碗要裝中國糧,雜交水稻創下了一個又一個高産記錄,茫茫稻海,保障了我國糧食安全。本期《農業觀察》聯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解碼雜交水稻背後的中國智慧。

“數”説雜交水稻  唱響高産凱歌    

雜交水稻,指由水稻不育係品種和恢復係品種雜交後形成的第一代雜交種。轉基因水稻是基因工程的一種手段,是指通過轉基因技術將不同品種水稻或近緣物種的抗蟲基因、抗病基因等導入某種水稻基因組內培育出的水稻品種。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産量。

   
《似是故人來》節目,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對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8月11日,中國網大型實景文化類深度訪談節目《似是故人來》節目中,文化發起人、中國網總編輯王曉輝對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介紹,雜交水稻正在向畝産1200公斤衝刺。

從1976年的畝産231公斤到1998年424公斤,再到如今突破1000公斤,雜交水稻在高産路上凱歌不斷。

第一代雜交水稻是以細胞質雄性不育係為遺傳工具的三係法雜交稻,1973年研究成功。目前年推廣面積約1.6億畝,其中汕優63、威優46、II優838推廣面積最大,但三係法受恢保關係制約,選育到優良組合的難度較大。

第二代雜交水稻是以光溫敏核不育係為遺傳工具的兩係法雜交稻,1995年研究成功,目前年推廣面積約8000萬畝左右,其中兩優培九、Y兩優1號、深兩優5814等品種推廣面積最大。兩係法不受恢保關係制約,配組自由,資源利用率高,易於選育優良組合,但育性受氣溫高低決定,若遇異常天氣易出現制種和繁殖失敗。

第三代雜交水稻是以遺傳工程不育係為遺傳工具的兩係法雜交稻,克服了三係雜交稻配組難度大和兩係雜交稻育性不穩定的弱點,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水稻試驗田。2019年10月29日拍攝 中國網 胡俊/攝影

從2000年到2016年,袁隆平領銜的團隊共實現了大面積示範種植平均畝産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067公斤的超級稻攻關五期目標。

雜交水稻推廣面積于1995年達到31346.7萬畝(佔水稻面積的67.97%)的歷史最大面積。1995-1999年在28500萬畝以上的高位維持了5年,之後雜交水稻面積呈現緩慢的下降趨勢,至2013年後維持在24268萬畝(佔水稻面積的53.37%)。

從種植區域看,雜交水稻主要種植區域是長江流域及華南稻區的10個省(區)。其中,長江上游主要種植的省份是四川,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省均有較大種植面積,而華南稻區的廣東和廣西2個省(區)雜交水稻的應用面積也較大。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省份是湖南。從湖南、湖北、安徽3個省主要品種種植面積穩定增長,四川、江西、廣西3個省(區)均先增後降,廣東省保持基本穩定,而江蘇的雜交水稻主要品種面積在過去30多年、福建和浙江2個省持續下降,江蘇省雜交水稻面積降幅最大,2011-2015年累計種植面積僅1200萬畝左右。

   
製圖:姚宇琛

雜交水稻面積及其佔水稻面積的比例已連續多年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其原因是隨著耕地減少、種植業結構調整導致的水稻生産面積減少,以及雜交水稻改種常規稻等。

總體看來,應加強優質雜交水稻品種的選育,以適應人們不斷提高的品質要求;開展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研究,提高制種産量,降低制種成本,從而降低種子價格,最終降低農民的用種成本;要選育生育期短、穩産性好、抗倒性強的雜交水稻品種,以適應種植大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擴大的直播、機插、機收需求。

向鹽鹼地要糧  多養活1億人

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保證口糧絕對安全,離不開水稻産量的保障。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産20%左右,每年增産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

袁隆平在《似是故人來》節目仲介紹,他的團隊正在研究海水稻,一種耐鹽鹼的稻。

“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基本上是不毛之地,能夠種水稻的鹽鹼地大概有一億多畝。我們現在正在把鹽鹼地利用起來,計劃要做耐鹽鹼的水稻創新技術,擴大一億畝的耕地,這樣就可以保證18億畝紅線不會突破,而且還會增加。”向一億多畝的鹽鹼地要糧——“每年可以增長稻穀類300億公斤,相當於湖南省糧食總産量,可以多養活1億人口。”袁隆平説。

這就是袁隆平的新的目標——研究耐鹽鹼雜交水稻新品種,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説的“海水雜交稻”。“海水雜交稻”的計劃通過3年時間,獲得可抗海水濃度0.6%—1%、畝産達300公斤的“海水雜交稻”品種。

一顆稻穀  世界貢獻

雜交水稻技術是我國農業領域旗幟性的原創性科技成果,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技術。在中國和有關國際組織的幫助下,雜交水稻在全球快速發展,越南、印度、菲律賓、孟加拉、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已實現商業化生産應用,超過五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試種和示範。目前,國外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已達到9000萬畝。

為了提高馬達加斯加的水稻單産,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項目于2019年10月啟動了馬達加斯加國家項目。馬達加斯加全國已經有30萬畝的雜交稻。馬達加斯加當地的水稻品種每公頃産稻2.5噸到3噸,我們中國的雜交稻達到7噸。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項目在馬達加斯加示範雜交水稻種植取得初步成功,雜交水稻技術成為馬達加斯加人民實現溫飽、致富的金鑰匙。

“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提高水稻産量,對保護世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全世界有22億多畝水稻,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稻田都種上了雜交稻,所增産的糧食,按平均每公頃增産兩噸計算,可以多養活4億至5億人口,中國水稻將為人類的糧食安全作出貢獻。我期待著中國的雜交水稻帶給世界更多驚喜。”袁隆平説。

本期撰稿:王靜

視頻製作:鄭偉

圖片拍攝:胡俊

圖片製作:姚宇琛

欄目定位:農業是天下之根本。古今中外,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問題。針對當下農業領域的重要政策以及熱點話題,中國網《農業觀察》欄目通過國際視野、專家視角為您深度解析,挖掘産業機遇,與世界共用農業發展,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貢獻智慧。

進入專題:

來源:中國網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