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三農人物

另類農民甜蜜生活:三十餘年打造槜李王國

發佈時間:2020-08-12 13:55:43

一件褐色襯衫,一頂褪色鴨舌帽,位於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王店鎮的一個“李子園藝科學研究所”裏,57歲的陸其華捲起褲腳,彎腰穿梭在林間。

這個“研究所”裏,種植著121個品係的2200多株珍貴槜李果樹。自從30多年前迷上槜李,陸其華辭去了公職、賣掉房子,專心研究。

槜李,從春秋戰國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歷史,被稱為李子裏的“活化石”。由於種植難度高、品種退化等原因,槜李成為浙江省惟一被列入瀕危搶救保護的果樹品種。

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業由粗放型向效益型和經濟型升級蝶變,嘉興地區也不例外,農業果品鏈從單一的葡萄、水蜜桃為主逐漸向高效益、高品質轉變。槜李,也重新回到世人眼中。

説起與槜李的“姻緣”,陸其華打開了話匣子。1987年,陸其華在浙江農業大學(今浙江大學農學院)進修,曾多次聽聞導師提起槜李,並感嘆其品種凋零。從那時起,他就萌生了從事槜李品係提純和栽培研究方面工作的念頭。

“槜李,遠比五芳齋粽子、南湖菱更具文化底蘊和內涵。吳越文化如果沒有槜李作為依託,是不完整的。”在陸其華看來,槜李不僅僅是一種水果,也是江南吳越文化的象徵,更是見證嘉興歷史的活化石。

“典型的千年名果,為什麼沒辦法標準化、産業化種植?”談起槜李的種植,陸其華長嘆一口氣,“舉個例子來説,浙江最少有六七百個人在研究種葡萄、種桃子,但是研究槜李的,大概只有我一個吧。”

30餘年來,陸其華從嘉興出發,踏遍全國各地,收集了121個品係的2200多株珍貴槜李果樹,並創建了槜李種植研究基地,憑藉一個手電筒、一個放大鏡,做起了槜李的雜交選育工作。農藝性狀、砧木對比、果實品質……數十年來,他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將每年觀察的情況與正確的栽培方法記錄下來,足有二三十萬字。

品係收集之後,如何栽培考驗著園藝師的耐心和水準。

“槜李的生長特性與普通李子不同,對土壤的要求格外嚴格,必須選擇地勢較高、透氣性好且較為肥沃的土壤。”為此,陸其華輾轉數地,最終將基地落在了秀洲區王店鎮。在他的基地裏,採用的一直是“古法栽培”,也被他稱為“佛係農業”。

“堅決不用化肥、除草劑和農藥,我提倡用營造生態平衡的方式,來保持基地生物的多樣性。”陸其華介紹,基地肥料是菜籽餅、焦泥灰,驅蟲則用辣椒、大蒜等混合發酵後的汁液進行噴灑,對害蟲進行氣味驅趕。

基地逐步踏上正軌後,陸其華又有了新的目標:把槜李傳播出去。

“都説槜李是嘉興獨有,只能在原産地一帶種植,但事實並非如此。”近年來,陸其華便致力於將槜李推廣到全國各地,目前除了西藏、青海、台灣等地外,嘉興槜李的種質資源經他推廣,已能在高山、草原、丘陵和戈壁等地質條件上種植存活。

如今,保護、發展、提升槜李,已成了陸其華心中一個解不開的情結。

“希望再過些年,槜李能像普通水果一樣,走進千家萬戶,讓所有人吃到。也希望今後無論在何地,人們吃到槜李就能想到嘉興,就能談起嘉興這座歷史名城的文化底蘊。”陸其華説。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編:姚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