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古渡,沉澱千年韻味,再次展現在世人眼前。
從古渡登岸,一座清新典雅的村莊映入眼簾。白墻灰瓦的鄉村別墅、平坦整潔的硬化道路、綠樹成行的路邊景觀、古香古色的農村公園……這是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李樓鎮夏莊村的美景,置身其中,很難想像這裡也曾擁有“臟亂差”的過去。
近年來,洛陽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大批村莊像夏莊村一樣舊貌換新顏。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説:“洛陽以‘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為抓手,圍繞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通過資源整合、機制創新,堅決打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這一鄉村振興的首場硬仗,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如何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如何破解資金難題、匯聚社會力量?如何變鄉村資源為百姓財富?洛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一系列實踐,為各地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參考答案。
謀定——
因地制宜編制規劃 示範引領穩步推廣
漫步于孟津縣小浪底鎮明達村,紅色的民居外墻格外引人注目。道路兩旁,花壇、小花園隨處可見,翠竹、綠樹與紅色外墻相互映襯,似乎在講述全村百姓的奮鬥與幸福。
明達村是一個老村,無人居住的老房、路旁堆積的垃圾曾讓村莊顯得破敗不堪。底子薄、環境差,改善這樣一個老村的人居環境,似乎需要不菲的投入。然而,村黨支部書記楊瑞安告訴記者,村“兩委”堅持規劃先行,見縫插綠、見土復綠,就地取材打造鄉村風景線,大大節約了資金。
“像這些花壇,就是用老房改造留下的‘廢料’建造的。”楊瑞安説,“老村改造面臨的難題多,由於資金有限,大拆大建往往不現實。因而,科學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明達村向南約3公里的孟津縣常袋鎮馬嶺村,新栽的兩萬多棵綠化樹和新建的綠地公園為這個乾淨整潔的村莊再添綠意。
在馬嶺村“兩委”辦公室裏,一本彩印的《街道立面改造方案》是村黨支部書記馬其祥每日必定溫習的“參考書”。翻開這本方案,法治文化長廊、孝老敬親文化宣傳街、旱廁改造等軟硬體規劃一應俱全。馬其祥介紹:“這是市裏專家幫助我們編制的規劃,現在已經完成了大部分任務。有專家提供良方,我們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得更加順暢。”
近年來,洛陽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家庫,並實行鄉村規劃專家下鄉進村服務制度,為各村改善人居環境提供專業支援。與此同時,規劃先行的理念也已深入鄉村幹部心中。
在洛陽市委副書記趙會生看來,由於各村資源條件和發展狀況不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能“一刀切”。應堅持問題導向,動員各村結合實際,因村制宜進行科學規劃,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
縱覽洛陽地圖,山地丘陵面積近九成,河流溝渠密布,自然條件複雜多樣。如何高效穩妥推進全市近3000個行政村的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道系統性難題。
“示範引領、分類推進是破解難題的關鍵。”洛陽市副市長王軍説,“洛陽針對不同類型村莊提出了不同的整治模式和目標任務,並進行先期試點,以總結推廣成熟的模式和方法,讓所有村莊受益。”
據介紹,洛陽從2019年開始每年選擇100個村莊開展重點創建,用5年時間實現人居環境的全域全面整治。此外,洛陽已結合試點實踐,總結出了垃圾分類“二次四分法”和大數據技術管理、廁所糞污生態迴圈綜合治理等模式,有力推動了各地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創新——
搭建大數據管理平臺 引入社會資本參與
吉利區西霞院街道郭莊村每家門前都放著兩個垃圾桶——綠色的寫著“可腐爛”,藍色的寫著“不可回收”。每個垃圾桶上都貼有一個二維碼。
每天上午,郭莊村垃圾收集員張忙會挨家挨戶收集桶裏的垃圾。收集垃圾前,張忙會拿手機掃一掃垃圾桶上的二維碼,一個顯示負責人、所屬地域、村組和評分的頁面會從垃圾分類收集應用APP上彈出。隨後,張忙將村民的垃圾分類情況拍照上傳,並根據分類情況進行實時評分。“APP連接大數據平臺,平臺會對每家每戶的數據進行匯總。村民也可以登錄APP查看自己垃圾分類的評分和監督垃圾收集員的工作。”張忙説。
一個二維碼、一個APP,破解了過去部分農戶參與垃圾分類積極性不高的難題。郭莊村村委會主任李鵬飛介紹,“對每家垃圾分類的評分可以折算成綠色積分,在村口的超市裏兌換大米、食用油、洗衣液等生活用品,這樣大大提高了村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在大數據技術管理的基礎上,我們建立了積分管理和全民監督制度,真正讓農戶成了垃圾分類的主體。”吉利區副區長梁紀朋告訴記者。
創新,激發了農戶參與垃圾分類的動力,也讓綠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在洛龍區李樓鎮夏莊村,洛陽的另一個創新實踐,破解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資金和運維問題。
在夏莊村污水處理廠,夏莊和太輝村東、二南、二北幾個村莊的污水每天會流入這裡,經處理後變成可供綠化灌溉和清潔打掃使用的Ⅰ級A標準。這得益於政府引進的江西金達萊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運用先進技術保證了污水處理的品質和後期運維管理。
李樓鎮黨委書記王雪麗説,“污水處理技術要求高、資金投入大,政府建好管網等基礎設施,引進社會資本參與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真正解決了實際問題。”
在趙會生看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涉及面廣、資金人力投入大,不能只靠政府一家挑擔子。運用好技術、制度、政策等多種要素,發揮農民參與、公眾參與、資本參與的積極性,是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可持續推進的一劑良方。
融合——
環境與經濟協同改善 變鄉村資源為增值資本
傳統民居、窯洞、古井、油紙傘……步行于宜陽縣香鹿山鎮趙老屯村,處處可以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這座位於青山之間的美麗鄉村,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人,每走幾步,就能看到嬉戲的孩童和鍛鍊身體的老人。步行街兩側,民居外墻上生動描畫著過去農村生活的場景,挂著酒旗的農家樂裏不時有遊人出入,似乎村莊的每一個元素都能勾起人們對田園生活和悠悠往事的回憶。
村黨支部書記張公偉告訴記者,趙老屯村將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經濟發展融合推進,以民俗文化村改造為抓手,開展了村容村貌提升、廁所和污水管網改造、環境綠化等工作,既讓環境更加宜居,又讓村民掙上了“旅遊錢”。
在趙老屯村西邊,有一處茅草房風格的建築——迷迭香體驗中心格外吸引人眼球。體驗中心裏展示著迷迭香精油、迷迭香茶、迷迭香香包等産品。張公偉介紹,“近些年村裏發展迷迭香産業,不僅進行迷迭香的種植和産品深加工,還將圍繞迷迭香文化進一步打造民俗文化村的升級版,以人居環境的進一步改善為基礎,深化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將人居環境改善與鄉村經濟發展相融合,推動鄉村生態、文化等資源變成可增值的資本,趙老屯村的實踐實現了宜居和宜業的雙贏。王軍説,“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通盤考慮産業發展、生態保護、歷史文化傳承等,讓農戶能夠更多受益,也讓人居環境改善更加可持續。”
在洛陽,像趙老屯村這樣實現了宜居宜業的鄉村還有很多。近年來,洛陽的一系列探索實踐,讓全市農民的生活水準得到了顯著提高。洛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洛陽全市99%以上村莊達到乾淨、整潔目標,試點村實現垃圾源頭減量80%以上;完成農戶改廁87.2萬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4.5%;82.3%的涉農鄉鎮、街道實現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98%的村莊黑臭水體得到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