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地方農業

聞“汛”而動 築牢穩産“堤壩”

發佈時間:2020-07-27 09:37:13

廣西興安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員劉斌在葡萄園指導果農進行災後管理。唐高雲 攝

疫情稍穩,汛情又至。

當前,我國正處於主汛期,長江流域遭受著嚴重的洪澇災害,防汛形勢嚴峻。截至7月13日,洪澇已致全國27個省3789萬人次受災,也給農業生産帶來不小影響。

7月14日,根據《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有關規定,農業農村部啟動農業重大自然災害Ⅱ級應急響應,迅速行動、強化措施,推進農業科學抗災,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

在這樣的背景下,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受災情況如何,特別是在江西、湖南、安徽等受災比較嚴重的省份,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應對之策?請看記者對受災地區新型經營主體的採訪報道。

延伸産業鏈增“內功”

鄱陽湖,長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長江流域的一個過水性、吞吐型、季節性重要湖泊。

沈圖歡是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新光明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所在的都昌縣大沙鎮南垅村就位於鄱陽湖內湖。“7月9日左右,大水漫過堤壩,把田地都淹了。”今年合作社購買了20萬元的小龍蝦苗,因為大水,都打了水漂,養殖的魚也沒了,水面養殖損失了200萬元左右。“合作社的水田裏種了30畝的荷花,眼下正是采收蓮子的時候,正常來講,一畝能有1700元左右的收入,大水一來也都被淹了。”

除了水田,旱地也損失慘重。“蔬菜、西瓜顆粒無收,種植的中草藥瓜蔞子也全被水淹了,一畝地就是3000元的投入。”看著被淹的土地,沈圖歡嘆了口氣,一場大水,合作社水田旱地損失達50萬元。

“我的果蔬園已經連續搞了3年鄉村休閒遊,暑期是旺季,孩子們都來研學、採摘。今年園子被洪水淹了,鄉村旅遊也做不起來了。”眼下,大水還未完全退去,還沒辦法立即恢復生産。“我的這塊地地勢稍微高一點,損失還算少的,很多農場、合作社損失更大。”沈圖歡説。

損失這麼大,資金週轉有困難嗎?“如果單純做種植這一塊,那這一場災下來就很難緩過來了。”這些年,沈圖歡在延伸農業産業鏈上一直在努力。今年疫情期間農産品銷路難、配送難等問題讓在縣裏從事餐飲經營的他意識到銷售和物流的重要性,於是在縣裏打造了一個自己的銷售平臺,成立了生鮮配送公司。

立足合作社、輻射周邊,生鮮配送公司不僅解決了自家合作社的銷路難題,還幫助周邊村莊的合作社順利售賣新鮮農産品。“我們尋求穩定銷路,和機關單位、學校食堂等合作。”短短幾個月,沈圖歡已經幫助農民賣出超過300萬元的農産品。

新光明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全國就業扶貧基地,有20多戶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每位貧困戶每個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工資。産業鏈的延伸增強了合作社抵禦風險的能力,因此,對沈圖歡來説,雖然損失不少,每月還要保證工人的工資,但因為産業鏈長,資金可以正常週轉,合作社運營下去還不成問題。

農業保險助“兜底”

“今年龍蝦價格不好,養龍蝦的基本上都虧了,而且是越養越虧。”李新華是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錢糧湖鎮分路口社區稻蝦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談及今年的龍蝦行情,李新華的語氣中有著掩蓋不住的辛酸,“去年龍蝦開始上市的時候,價格都在40元左右,大一點的1斤能賣到50元以上。今年上市的時候最貴的就30元,後來慢慢地下跌,現在6元的價格就是比較好的了,最低的時候每斤僅賣3元錢。”

合作社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了1000畝左右的水田,前期又投入了一大筆資金用於購買龍蝦苗、飼料等。又是疫情又是大水,一系列的打擊讓合作社不堪重負。“我們沒有買保險的意識,雖然參加龍蝦養殖培訓班的時候老師説過要上龍蝦保險,但因為去年龍蝦價格比較好,誰都沒有想到今年是這個情況。”李新華説。

沒有保險,就意味著損失都得自己承擔。“龍蝦是虧了,希望後期能通過種植彌補回來一些。”李新華看著新種下的稻穀,心情複雜,畢竟稻穀的收成如何還不好説,一切都得看天氣。

和李新華不同,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的謝國敬這次就嘗到了保險的甜頭。“6月以來一直雨水不斷,我們和順植保專業合作社共有300畝地,受災的大概有100畝。”這100畝受災的地裏都是6月中旬新種的花生、玉米、大豆,現在還處於苗期,“村裏、合作社緊急組織挖溝排澇,現在水已經排出去了。但是這兩天又開始下起雨來,沒辦法補種。”謝國敬説。

好在種植的這三種作物都有保險,“花生的保費每畝自己支付28元,種子加保險,政府一共補貼了300塊錢,後期保險公司會過來定損理賠。”謝國敬松了口氣,“玉米和大豆的保費自己一分錢不用出,都是政府給買的。如果絕收,保險公司每畝會賠付280元左右,這樣成本也就能收回來了。”

“6月中旬前種的300畝小麥,每畝産量900斤,前期按照每斤1.16元的保護價已經賣出了一部分。近期雨水多,還有一部分在倉庫裏,等晾曬後幹度達標就能賣了。”因為有保險理賠,加上救災及時,對於謝國敬來説,水災的損失在可控範圍,合作社能夠承受。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目前農險品種與農産品種類數相比仍顯不足,農業保險基層服務網路還有待完善。政府補貼等相關惠農政策需要進一步宣傳到位,要讓最基層的新型經營主體及時了解並真正受益。

政策部署振民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興安縣溶江鎮的葡萄已大量上市,因為雨水多、陽光少,葡萄生長受到一定影響,今年葡萄的上市時間比往年延遲了20天左右。“部分葡萄架被洪水沖倒了,有的葡萄第一層果被水泡了。”溶江鎮周家村的黃小軍種植了12畝葡萄,“受災後,鎮政府及時進行災後培訓,發放技術資料,技術員到現場指導我們生産自救。”經過努力,黃小軍家的葡萄終於成功採摘出售,大半年的辛勞沒有白費。

興安縣永強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了20畝陽光玫瑰,由於長期下雨,果穗大部分都損壞了。在金石片區中洞村,已脫貧的李銀波種植的20畝香瓜都被水淹壞了,幾萬元的投資打了水漂。為了防止脫貧戶返貧,鎮政府委派科技特派員王正富和駐村工作隊幫助他及時恢復生産。

在受災省份,各級政府都積極行動,緊密部署,全力救災,減少農業損失。

湖南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與應急、氣象、水利、財政等部門保持聯動,6月10日下發《當前糧食作物田間培管及減災補損技術意見》,分別針對早中晚稻、玉米、大豆、紅薯等主要糧食作物提出了救災技術建議,並及時組織糧油、經作、蔬菜、土肥、植保、種子、農機等專家下鄉進村入戶,進行蹲點指導和服務。“我們的田前後被淹了4次,好在有縣裏的技術員來幫忙指導。”益陽市南縣牧鹿湖村村民趙芝蘭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正在整理受災的棉花田,準備重新耕種。

7月12日,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發佈《2020年梅汛期間“救災助農”十條政策》,統籌2000萬元資金用於幫助受災困難群眾和損失嚴重的農業經營主體恢復生産生活。與此同時,安排1億元專項救災貸款,用於受災的農戶、農業專業合作社及種養大戶救災自救、恢復生産。

“以清溝排水防澇為重點,抓緊檢修、疏通菜田排澇系統,對積水嚴重的地塊要立即組織人力疏通河溝,拆除堵壩,清除淤泥、雜草,千方百計排除積水。做到雨間排水暢,雨停畦溝不積水,儘量縮短蔬菜作物受淹時間,防止漚根爛根。”7月18日18時,安徽省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Ⅰ級,《災後農作物生産恢復技術指導意見》《災後畜牧業生産恢復技術指導意見》《災後漁業生産恢復技術指導意見》《全省蔬菜生産災後管理技術意見》等接連出臺。

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農業防汛救災工作,下派工作組、加強災情調度、推進科學抗災、加大支援力度、加強資訊引導,並會同財政部下達農業生産救災資金3.3億元,支援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和四川等7省(區)災後恢復生産,修復因災受損的農業設施等,減少農民收入損失,努力爭取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