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受“黑天鵝”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體經歷了深度衰退。依靠“嚴格管控+溫和的經濟對衝”這一方案,中國經濟率先復蘇,或將成為今年全球唯一正增長的國家和地區。然而,未來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那麼政策的重點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應將擴大投資和促進消費、保障民生相結合,形成較大乘數效應。他認為消費券的乘數效應較大,可以鼓勵有財力的地方通過發行消費券的辦法擴大消費。
回顧
《金融時報》記者:不可否認,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衝擊,導致一季度經濟全面收縮。但在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之下,我們不僅控制住了疫情的發展,GDP也在二季度實現正增長。請您簡要回顧一下,我國上半年的經濟形勢。
祝寶良:自2020年3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以來,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推進復工復産、復商復市,生産和需求不斷改善,但就業壓力較大,物價走低,經濟仍處於恢復態勢。
一是生産明顯改善,製造業總體上恢復到正常水準。隨著企業復工復産,供給端得到改善;與投資有關的專用設備、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和高技術製造業恢復加快;房地産業,金融業生産指數恢復到正常水準。但是,受居民擔憂情緒影響,接觸型、聚集型消費復蘇較慢,制約了住宿餐飲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等相關服務業的恢復。
二是消費需求延續回暖勢頭,但總體上仍然低迷。隨著復商復市進程加快,前期被壓制的部分消費有所釋放,疫情防控期間形成的新消費習慣和消費模式進一步鞏固,但消費需求仍然低迷。
三是基建和房地産投資明顯改善,製造業投資低迷不振。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力度加大帶動了投資快速回升,尤其是基建和房地産投資加快修復。但國內外需求依然不足,企業利潤增長承壓,工業品價格降幅擴大,企業資本支出意願不強,民營投資和製造業投資修復較慢。只有電腦及辦公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醫藥、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錶製造業等高技術製造業和疫情受益行業投資表現較好。
四是出口好于預期,進口降幅較大。在3月中旬疫情擴散到世界其他國家後,世界經濟開始陷於停滯,企業出口訂單下降,一度擔心我國進出口增速會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從實際結果看,出口降幅明顯小于預期,進口降幅較大但也好於世界其他國家。究其原因:一是海外疫情擴散,防疫物資出口繼續保持強勢。疫情改變生産生活方式,電動自行車和電子産品等出行和辦公相關産品出口明顯增長。二是疫情使世界各國出口受到影響,我國率先復工復産,替代了出口結構與中國類似的國家出口,有利於中國出口增加。三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生産和需求,部分零部件優先保障在我國企業的生産需求,我國外貿佔世界的份額有所上升。
五是物價持續回落。春節後,食品價格回落較多帶動消費價格漲幅回落,就業壓力加大導致服務價格漲幅下降。核心通脹保持低位,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維持在1.1%左右。受疫情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2月份開始下跌並維持低位,國內需求相對不足,工業品價格持續走低。
六是就業壓力較大。今年以來,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大力援企穩崗,保持了就業形勢的總體穩定,但就業壓力仍不容忽視。一方面,失業人員增加;另一方面,就業不充分現象較為明顯。
總體來看,我國需求端中基建和房地産投資恢復較快,製造業投資和消費相對恢復較慢,出口好于預期。投資、消費、出口的分化導致生産分化,製造業和生産性服務業基本恢復到正常水準,部分生活性服務業恢復緩慢。隨著目前一些國家開始復工復産,我國抗“疫”物資出口會有所減慢,經濟恢復勢頭會邊際上放慢。
挑戰
《金融時報》記者:從目前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我國的疫情阻擊戰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然而,未來並非一馬平川。您認為我們還將面臨哪些困難?
祝寶良:新冠肺炎疫情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尚難預料,疊加我國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
一是企業經營仍十分艱難。在需求不足、價格下跌、疫情防控支出增加的情況下,企業經營仍然十分困難。由於要保持社交距離,接觸性、聚集性消費需求難以恢復。世界經濟受到疫情重創,外需會繼續收縮,一些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會出現中斷,影響出口企業的經營。今年一季度,疫情導致我國經濟損失約2.9萬億元左右,其中,企業利潤損失約2.1萬億元左右。此外,近幾年,地方政府累計拖欠企業的增徵稅留抵稅款(增值稅徵收過程中,進項稅額大於銷項稅額時,出現的留抵稅額)和新能源生産補貼超過1.5萬億元左右,也增加了企業的財務負擔。新冠肺炎疫情如何發展仍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企業家和消費者最擔心的就是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會損壞企業家的信心,導致經濟活動特別是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萎縮。
二是就業特別是農民工就業壓力較大並影響收入和消費。在我國4.43億城鎮就業存量中,餐飲、旅遊、娛樂、家政服務等行業仍有大量人員失業,突出表現為在這些領域的農民工回鄉,目前至少有約10%左右的農民工沒有返城。在農村從事非農工作的約1.2億本地農民工就業也會減少或就業不足。今年城鎮新增勞動力會超過13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約874萬人,中職畢業生478萬人,這部分人群就業也會出現困難。企業經營困難和失業壓力大,居民收入會有所下降,部分家庭生活出現困難,農村返貧人口會增加。而今年的財政預算支出中,對農村和農民的民生支出沒有相應的專項安排。
三是金融風險不斷積累。今年以來,為應對疫情衝擊,央行通過降息、降準、再貸款等手段向市場提供了大量流動性,支援了企業的資金需求。由於企業經營困難、利潤下降,企業違約會增加,部分家庭按揭貸款可能出現拖欠,銀行的資産品質會有所下降,不良貸款會有所增加。同時,對中小微企業的普惠貸款本金償還要延長到2021年3月底,其他貸款也要求應延盡延,銀行的利潤很可能出現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的資本將嚴重不足。今年,銀行貸款規模預計將達到20萬億元左右,按照8%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銀行體系需要增加1.6萬億元資本。
四是世界經濟出現嚴重衰退。疫情會對世界經濟産生怎樣影響,看法不一致。樂觀者認為,疫情對經濟是短期的、外部性的衝擊,世界經濟會出現大衰退,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經濟就會出現反彈。悲觀者認為,在全球經濟處於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債務的背景下,疫情會嚴重衝擊實體經濟並導致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會出現大蕭條。國際貨幣基金2020年6月24日最新預測,今年世界經濟下降4.9%,比4月份預測下調1.9個百分點。總體看,世界經濟仍處於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經濟、政治、社會矛盾相互關聯交織,逆全球化趨勢強化,各國宏觀政策協調困難,世界經濟進入艱難時期。
世界經濟變化和財政貨幣政策擴張,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較大影響。第一,世界需求急劇收縮,影響我國出口。由於我國率先控制了疫情並復工復産,國際資本開始回流我國,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也會削弱我國出口競爭力。第二,我國已經深入融入全球産業鏈當中,世界各國生産停滯會導致我國進口中斷,影響我國供應鏈和産業鏈安全。第三,一些國家特別是部分發展中國家企業倒閉、債務違約,影響了我國對外貸款、投資的安全,使金融風險上升。第四,全球範圍內的寬流動性、低利率有助於吸引資本流入我國,支援國內資産價格走高,增加了海外金融動蕩對國內傳染的風險,甚至不排除境外投資者利用境內外市場聯動惡意炒作國內資産。
預測
《金融時報》記者:您如何研判下半年的經濟走勢?
祝寶良:假定我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主要發達國家開始疫情不再惡化並復工復産。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全年廣義財政赤字(包括財政赤字、抗疫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三項合計)約8.5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6萬億元,減稅降費達到3萬億元,財政所有擴支減稅政策總量達11.5萬億元,佔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11%以上。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明顯高於去年,全年新增貸款達到20萬億元,社會融資超過30萬億元。隨著這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市場信心會有所增強,經濟會繼續復蘇。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長5%左右,四季度增長6%左右,全年經濟增長2%左右。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産投資成為穩定今年經濟的重要因素。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地方政府一般性債務預算用於基建投資的支出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總額超過5.35萬億元以上,比上年至少增加1.67萬億元以上,加上提高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大幅度增加,可以保障下半年基建投資保持在10%左右的較快增長,電力投資在16%左右。貨幣政策較為寬鬆,房地産價格存在上漲預期,房地産投資資金來源較為充裕,有利於下半年房地産投資穩定在8%左右。企業經營困難,製造業産能利用率仍沒有達到合理水準,會制約製造業投資的增長,下半年製造業投資很可能繼續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預計下半年投資增長7%左右,全年增長2%左右。
二是消費仍然低迷。居民儲蓄增加緩慢,消費意願不足,接觸性、聚集性消費需求難以完全恢復。我國有45%城鎮家庭和23%的農村家庭已經購買汽車,汽車正在進入中低收入家庭,但這部分家庭受疫情衝擊最大,沒有購買能力。同時,過去10年特別是2015年以來,由於房地産價格上升較快,按揭貸款增加,居民債務佔GDP的比重從2008年18%左右上升到2019年53%左右,居民債務還本付息壓力不斷增加,擠出了居民對汽車等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費。下半年消費需求難以快速恢復。
三是出口會有所減慢。世界經濟衰退會影響我國出口,隨著一些國家復工復産,我國抗“疫”物資出口和對別國的出口替代會有所減慢,預計下半年我國進口、出口會出現10%左右的負增長,貿易順差有所收窄。
四是物價漲幅會繼續回落。我國糧食生産總體穩定,夏糧豐收在望,為穩定食品價格打下堅實基礎;生豬生産增加,豬肉價格對CPI推升作用回落;工業品價格低位運作,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明顯,對消費品價格傳導較弱;三、四季度,翹尾因素對物價影響呈逐季回落態勢。居民消費價格呈現前高後低態勢,工業價格持續負增長。
五是就業目標可以實現。政府會通過擴大民生支出等手段增加公益性工作崗位,國有企業擴大高校畢業生招聘規模,我國60年代初生育高峰期人口開始進入退休年齡會空出一些工作崗位,新增就業900萬人、調查失業率6%左右的目標可以實現。
政策
《金融時報》記者:上半年,為應對疫情,中國採取了嚴格的管控措施。當前,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全面復工復産也已到關鍵時期。您認為政策在下一階段的重點會有怎樣的變化?
祝寶良:一是將擴大投資和促進消費、保障民生相結合,形成較大乘數效應。消費券的乘數效應較大,可以鼓勵有財力的地方通過發行消費券的辦法擴大消費。醫療、養老、健康、教育、文化、體育等民生領域的消費不足是由於供給不足造成的,要利用好抗“疫”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加大對這些領域的投資,補齊供給短板,滿足社會需求。同時,降低準入門檻,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鼓勵綠色投資和綠色消費,嚴格投資項目綠色、環保標準,在老舊城區改造過程中,在屋頂加裝光伏或太陽能設施,增加停車場和充電樁建設。支援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家電消費。
二是加大出口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的支援力度。一些出口的關鍵企業本身是大中型企業,關聯著一大批中小微高技術企業,保證他們的正常經營,對於維持整個産業鏈、供應鏈的運轉和産業鏈上的企業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被拖欠增值稅留抵稅款和新能源生産補貼的企業,往往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資本和技術密集的企業,對我國高新技術發展和低碳環保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要加快償還地方政府拖欠企業的增值稅留抵稅款和新能源補貼款,可通過發行特別國債轉借地方政府、銀行稅款抵押財政貼息等辦法,儘快還給企業,緩解企業經營壓力。
三是對失業農民工的幫扶力度。當前農民工失業率依然處於較高水準,如不能快速解決這部分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很多“手停口停”的農民工家庭很可能重新返貧。目前,我國失業率數據尚不能全面反映失業狀況,尤其是對農民工群體的失業狀況統計和救助還有較大不足。要完善統計方法,全面掌握失業人口數據,尤其是農民工失業情況。增加對農村的民生支出力度,通過以工代賑等辦法,適度增加對失業農民工家庭的幫扶救助。
四是通過多種渠道增加中小金融機構的資本,支援銀行通過發行普通股、優先股、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二級資本債等方式,拓寬資本補充渠道。完善中小金融機構的治理水準和能力,提高銀行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