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當前位置: 首頁  >  鄉村振興

小康生活什麼樣?天府之國的鄉村充滿希望

發佈時間:2020-07-20 13:02:29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姚宇琛

小康生活是什麼樣的?鄉村振興怎樣實現?四川,這個自古以來便因物阜民豐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用一個個煥然一新、生機勃勃的鄉村給出了答案——産業立起來了,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村容村貌美起來了,返鄉創業多起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存在於老百姓生活的每個細節中,更有希望和夢想在這片土地上種下。

種最好的葡萄,過最甜的日子

走進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觀音街道果園村,連片的葡萄園綠意盎然,飽滿的果實挂滿枝頭,等待著採摘,這裡産出的葡萄風味絕佳,在成都市場備受歡迎。“種中國最好的葡萄”——村口的廣告牌上這樣寫道。

十幾年前,這個名為果園村的地方,卻一棵果樹也沒有。農戶主要種植傳統糧食作物和油菜收入不高,許多人離開家鄉,外出打工。

2008年,聽説周邊地區有能人種植葡萄掙了不少錢,村裏一些膽大的人也躍躍欲試。

“既然種葡萄能提高收入,咱們為什麼不把果園村變成名副其實的果園呢?”受到啟發,果園村黨員幹部立即行動起來,多方考察,對果園村進行了葡萄産業規劃,引進種植大戶,帶動村民種植葡萄。

為了讓村民種植葡萄無後顧之憂,村黨支部依託黨建引領,把組織建在産業上,按照專合社、家庭農場、農業龍頭公司、聚居區、扶貧開發、回鄉創業等精準分類設置7個黨支部、10個黨小組。“有困難就找黨支部。黨員幹部包乾到戶,為村民提供技術培訓、農資統籌、土地流轉、金融貸款等各項服務,從種植到銷售,全流程為種植戶保駕護航。”果園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偉説。

對34歲的村民張雄來説,選擇葡萄種植是他人生起飛的轉捩點。2010年,張雄辭掉北京的工作返鄉創業,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他背上了數十萬元負債,生活一度陷入貧困。他康復後,村黨支部幫助他建立葡萄果園,安排技術人員一對一指導,還幫忙擔保貸款,讓張雄重燃創業信心。憑藉鑽研精神和勤奮,張雄很快掌握了種植技術,成為葡萄種植專業能手。現在,他的67畝葡萄年收入達100萬元以上。他在城裏買了房、買了車,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我要感謝村裏在我起步階段給予的扶持,從2014年開始,我也主動幫扶和帶動32戶貧困戶種植葡萄,想讓他們也像我一樣脫貧致富。”張雄説,現在他帶動的貧困戶裏,年收入最少的有18萬元,最多的達70多萬元。

通過引進企業,組織技術培訓,在葡萄園推廣控産控果、天地膜等現代化種植技術,果園村的葡萄品質不斷提升,迅速佔領了高端市場。現在,果園村葡萄種植面積約7500余畝,發展了40余個高端葡萄品種,平均畝産值超2萬元。依靠葡萄産業,全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果園村的葡萄棚從矮棚變成採光棚再到農旅一體的觀光棚,葡萄産業蒸蒸日上。

發展新思路,小康有門路

“來來來,加微信點關注,好吃別忘了給一個好評!”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回馬鎮金山村黨支部書記彭俊松直播帶貨幹勁滿滿。他口才好,鏡頭感十足,介紹起村裏的“寶貝”如數家珍,儼然一副資深“帶貨”主播的模樣。

説來就來,鏡頭前的彭俊松抓起一隻烏骨雞,熟練地做起了直播帶貨:“我們的烏骨雞營養價值高,一口咬下去,真是巴適得板啊!”據他介紹,他的團隊運營著“金山村大掌櫃”的抖音號和淘寶線上店舖,還打造了兩個百萬級粉絲的抖音大“IP”。這些厚實的“家底”,讓彭俊松滿臉自豪。

2018年,當過兵、做過記者還下海經過商的彭俊松,在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的時候毅然選擇回到農村。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彭俊松便和其他村幹部一起,商議確定了“六金”發展思路,畫出了全村發展藍圖。通過建設“沃柑-烏骨雞迴圈種養殖基地”和“金竹鮮”村級電商品牌,開設抖音、淘寶店舖,發展光伏發電等産業,承托起金山村的小康和振興。

在彭俊松的帶領下,金山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都在增長。“我們村2019年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時利用縣委組織部集體經濟發展試點資金建設沃柑-烏骨雞迴圈種養殖基地,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0萬元,純收入可達10余萬元。”彭俊松熱情地介紹著村子的發展,“和以前相比,村民的收入越來越高,幸福感也越來越強。”

回顧這幾年的村支書生涯,彭俊松坦言,日常工作中,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村裏的事情上,要“和金山村共同成長和收穫”。“以更加優惠的政策吸引人才,更完善的機制用好人才,更廣闊的空間留住人才,才能讓那些有志之士參與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事業中來。”彭俊松説。

“新農人”的小康生活,有麵包也有詩意

走進名為“芳華·舊時光”的咖啡館,種滿花草的靜謐庭院裏,咖啡飄香。咖啡館的對面就是“高槐故事”美術館,正展出名家畫展。而沿著小路走到露天劇場,還能欣賞到民謠樂隊的演出。

如果不是親眼見到,很難想像,這個充滿文藝范兒的地方,不在城市,而屬於一個小鄉村——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東湖街道高槐村。

這一切,都出自一群“新農人”之手。2014年開始,他們或是城裏人來鄉,或是村裏人返鄉,從一家咖啡屋做起,發展出咖啡、民宿、文創、演出等各類文旅業態,把一個其貌不揚的村莊打造成了有山有水有詩意的世外桃源。

高槐村村民關勇和妻子劉雪梅曾在外務工多年,2018年,看到高槐村文旅産業的發展,二人決定返鄉創業,把自家宅基地改造成了這家“芳華·舊時光”咖啡民宿。他們培訓村民擔任咖啡師、服務員,生意紅火。

“這裡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咖啡民宿産業形成了氣候,是個創業好地方。”劉雪梅説,“村裏很支援我們創業,不僅給我們申請了1萬元的返鄉創業補貼,在基建、技能培訓上也給予了很多幫助。”現在,咖啡館的年利潤達30萬元,在這裡工作的村民也有五六萬元的年收入。

夫婦倆説,在高槐村這樣美麗的小鎮創業和生活,有麵包也有詩意,讓他們很有幸福感,他們感嘆:“和城市裏沒兩樣!”

“‘新農人’來這裡不僅是為了創業掙錢,還是因為喜愛這裡的生活,對鄉村有情懷,願意融入這裡。”東湖街道辦主任何劍介紹,高槐村毗鄰城市,“小巧精緻”的文創産業很有優勢。高槐村突出“新農人”引路,充分挖掘釋放“原住民”活力,匯聚發展力量。高槐村引入非遺傳承人、鄉村音樂人、咖啡品鑒師等50余名有理想、有情懷的“新農人”會聚高槐,10余名外出有志青年返鄉創業,高槐村成為德陽周邊最具活力的文創人才聚合高地。

如今,“新農人”們帶動本地村民也加入創業隊伍,目前已累計帶動創業就業超過300人,由於咖啡屋的興起,村民們通過房屋出租和咖啡屋打工收入,全村每人平均收入從2008年的5000多元增加到兩萬元。每年來高槐村喝咖啡休閒娛樂的遊客達50余萬人。“高槐咖啡文創小鎮”正以獨特的氣質和“顏值”,行進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電話:0086-10-88824995

傳真:0086-10-88828231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95

品牌活動合作:0086-10-88824995

廣告合作:0086-10-88824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