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三農人物

耕地活起來 村民富起來——記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大莊村第一書記陳季貴

發佈時間:2020-07-20 11:31:03

七月的青海門源,油菜花開,遍地金黃。時下,當許多人都開始沉醉美景時,陳季貴卻和駐村工作隊員奮戰在脫貧攻堅的一線。陳季貴是門源縣草原站的一名幹部,也是青海省農牧業科技創新飼草産業轉化研發平臺的崗位專家,2018年4月被組織派往該縣泉口鎮大莊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幫扶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村裏由外到內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更關鍵的是內在的變化,村‘兩委’班子成員思想、眼界都變得開闊了,貧困群眾的觀念也有了大的轉變,‘我要脫貧’的勁兒更足了。”大莊村村委會主任陳文勝感慨道。

當然,大莊村的變化還遠不止於此。時間回溯到兩年前,陳季貴來到大莊村,而此時,村“兩委”班子正在為把一筆村集體經濟壯大資金投入到哪犯愁。陳季貴回憶道:“聽了村‘兩委’班子成員的想法,我感覺大家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村裏發展的真正優勢是什麼。”

陳季貴口中所説的優勢,其實是指村裏的耕地資源。在上任之前,陳季貴就做足了功課。他告訴記者,這幾年農村群眾許多都外出務工,有些耕地撂荒了,有些耕地則流轉給了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如果村集體能把這些耕地集中利用,産生的價值既對農民群眾有利,也能壯大村集體經濟。

這樣的發展思路,很快得到了班子成員的贊同。説幹就幹,2018年9月,村里正式成立了股份制合作社。陳季貴從海北州裏爭取了100萬元資金,加上之前不知道投入到哪的40萬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又吸收村民入股26萬元,共計166萬元,成為合作社的啟動資金。

流轉土地、購買農機具……所有工作全部完成後,靜待來年春播。村裏有的人心裏開始打鼓,這麼大規模的土地,我們要種什麼呢?陳季貴告訴大夥兒,種火焰參和燕麥飼草。要這麼幹,就這麼幹,這麼幹一定能成,憑藉著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對市場的把握,陳季貴信心十足,也讓群眾們吃下定心丸。

第一書記陳季貴(左一)邀請了青海省農牧業科技創新飼草産業轉化研發平臺首席專家徐成體(右一)來村指導燕麥飼草種植

2019年秋天,大莊村迎來第一個豐收季。2000畝訂單火焰參和700畝訂單燕麥飼草為合作社帶來了30多萬元的純利潤,帶給貧困群眾的則更多。陳季貴説:“土地流轉協議中,合作社承諾每畝流轉費用240元,為保底收入,即使合作社虧損,也要保障村民收入。同時,村民尤其是貧困群眾可以到合作社務工,增加收入。”

村民周志雄長期患有慢性病,前幾天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他告訴記者:“孩子們上學那幾年,家裏日子最難過。多虧了黨和國家精準脫貧的好政策,一家子才挺了過來。現在孩子們都工作了,收入也高了。家裏流轉給合作社20多畝地,每年能收入5000多元。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第一書記陳季貴(右一)走訪貧困群眾

陳季貴簡單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合作社流轉土地3000多畝,按照每畝240元流轉費算,直接增收72萬元。同時,從種植到收穫需要務工人數在400人次左右,每人平均收入3000元。這兩筆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收入,就是村民們最大的定心丸。

市場隨時在變化,陳季貴和村“兩委”班子也早早有了謀劃。今年,合作社對種植結構進行了調整,已燕麥、青稞為主,輔以豌豆等。陳季貴説:“作為第一書記,我一直都在思考,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關鍵要讓村裏有可持續發展的産業、可持續發展動力,而土地永遠都是最好的選擇。”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姚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