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在分揀梨棗。王魯兵攝
盛夏時節,沿著一條寬闊油亮的柏油路走進山東省昌邑市卜莊鎮大陸村,路的兩側一望無際的梨棗映入眼簾,整齊劃一的村莊鑲嵌在3200畝翠綠的梨棗林中,如同進入了世外桃源。
位於渤海灣南畔的大陸村以梨棗種植聞名鄉里。近年來,大陸村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聚焦“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集聚資源、集中力量,做大做強梨棗産業。
從“水土不服”到長成“搖錢樹”
“實施鄉村振興,産業興旺是基礎,也是推動廣大農民實現生活富裕的關鍵。自1998年開始,我們村就搶抓市場機遇,從山西引進梨棗種植,通過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等方式,在206國道兩側種植500畝。但是剛開始種植梨棗就碰到了種植成活率不高、沒有相關技術經驗等‘水土不服’難題,我們村兩委帶領老百姓通過找專家和自己探索等形式,用了大約5年時間終於引種成功。”該村黨支部書記陸運澤説。
梨棗是一種“冷門”水果,市場不大但是價格不錯,大陸村人能夠保持住這個種植特色,既得益於大陸村人善於鑽研技術,接連過了梨棗成活關、管理關、銷售關,更得益於對市場的維護,對外地來收購梨棗的商戶用心做好服務。久而久之,大陸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梨棗市場,老百姓種梨棗也就不愁賣了。
大陸村摸到了發展梨棗産業致富的門路,並逐步輻射帶動周邊12個村、種植面積突破萬畝,年銷售優質梨棗7500噸規模。村民也成了種植管理梨棗“土專家”“泥秀才”。這個420戶1400口人的村莊用梨棗産業這一“支點”撬動鄉村振興,每年僅梨棗銷售收入就達到3000多萬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4萬餘元。
從“推車叫賣”到培育出“兩中心”
種植成功後,銷售又成了一個難題,沒有市場,村民只好開著拖拉機、三輪車到周邊城市售賣梨棗。為保證梨棗産業持續健康發展,該村積極進行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近年來,新擴建6900平方米梨棗交易市場,建設1800平方米集展示、儲存、實驗為一體的為農服務中心,解決了梨棗種植、銷售、儲存難題。
冷鏈物流是果蔬發展繞不過的門檻。大陸村每個果農家裏都利用閒置側房建了小型“冷庫”,加上該村建造的300噸梨棗保鮮恒溫庫,妥善解決了梨棗的儲存難題。同時,引進培育不同梨棗品種,拉長收貨時間,早熟20余天、晚熟10余天的新品種梨棗在大陸村都已初具規模。每年到收穫季節,來自國內各地的收購商就會雲集大陸村梨棗交易市場,根據各自需求採購産品。光有産品沒市場的問題解決了,大陸村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梨棗生産基地,是全國梨棗價格形成中心、交易中心。
從“單一種植”到農文旅“三融合”
“我們村農戶從起初種植梨棗時是‘各自為戰’‘單一經營’。如今我們採取了‘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成立大陸梨棗合作社,採用最先進的節水、節能滴灌技術,統一推廣農業有機肥料,進一步提高種植技術,提高産品品質,目前已實現畝産達6000斤。”陸運澤説。
為進一步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為農服務水準,提升梨棗品質品質,大陸村投資230多萬元,建成5300平方米的大陸為農服務中心,充分整合現有供銷社網點和農技、農資、電商等資源,提供産、供、銷一體化服務,服務於農,便捷于農,帶動周邊10公里內12個村莊1000多戶棗農,形成了從耕種到銷售的全程服務體系,建成梨棗田園綜合體。
依託梨棗種植業,大陸村還積極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農業産業化經營“升級版”。自2017年開始,先後舉辦了三屆“卜莊大陸梨棗節暨僑鄉文化節”,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梨棗經營戶、社會各界朋友和當地棗農歡聚一堂、交流種植技術,品味梨棗甘甜、共用豐收喜悅;形成了集採摘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景點,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強化品牌意識,不斷增加“大陸梨棗”知名度,“大陸牌”梨棗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A級食品。
目前,大陸村文明戶達到總戶數的90%以上,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省級村鎮建設明星村等稱號。憑藉“梨棗”這一特色産品,大陸村在收穫著越來越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收穫了大陸村人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