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春在東莞圖書館看書。 鄭志波 攝
吳桂春給東莞圖書館的留言,感動無數網友。 鄭志波 攝
最近,一位喜愛讀書的農民工朋友演繹了不一樣的勵志故事:
6月24日,只上過小學的54歲湖北農民工吳桂春,在廣東省東莞市圖書館的留言簿上寫下:“我來東莞十七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十二年,書能明理,對人百益無一害的唯書也,今年疫情讓好多産業倒閉,農民工也無事可做了,選擇了回鄉。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捨,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願你越辦越興旺。識惠東莞,識惠外來農民工。”
短短130余字的臨別贈言,被圖書館員拍照並上傳網路後迅速刷屏,很多網友留言表示:“看哭了……”“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心志。”“他的文采已經超過很多人了。”“愛讀書就是精神明亮的人。”“吳桂春的這段留言,讓人想起幾個月前,武漢方艙醫院裏‘讀書哥’躺在病床上讀書的照片。面對暫時的困境,閱讀總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攜書如歷三千世,無書唯度一平生。”“慚愧!我已多年沒去圖書館。”
吳桂春身處底層,卻能仰望星空,從閱讀中與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成果為伍,獲得了內心的充實高貴,他的故事能夠讓大家見賢思齊。這正是他感動無數網友的原因。
愛閱讀 成為精神明亮的人
吳桂春是湖北省應城市黃灘鎮沿河村村民。因家庭困難,他只上過村裏的小學,識字並不多。
2003年春節後,37歲的吳桂春在老鄉的介紹下第一次來到東莞,成為一家小型鞋廠的員工。
流水線作業雖然緊張勞累,但下班之後有較多的空閒時間,不像在農村有幹不完的農活和家務。吳桂春説:“我性格比較安靜,加上家庭負擔重,沒錢出去消費、享受。節假日和下班時間只有靠從地攤上買的幾本舊書來消遣。”他讀書的習慣就是這樣逐漸養成的。
2008年夏天,一位工友提醒他:“你這麼喜歡看書,為啥不去東莞圖書館?那裏看書不花錢,環境又好,空調很涼快。”就這樣,吳桂春與圖書館結上了緣。他第一次來到東莞圖書館,看到書架上那麼多書,心想“再活兩百年也看不完”。
平時吳桂春很羨慕能講述歷史典故、知曉成語背景故事的人,他希望自己也能一聽就能明白那些話語的含義,這讓他對歷史和人物傳記類書籍特別感興趣。
每逢節假日或者工廠輪休日,為了在圖書館多待一會,他還特意“早飯多吃一點,就可以一直待到晚上閉館了。”
每每讀書遇到不認識的字,他總會認真翻字典求解。就這樣一字字、一句句,他從開始只能看報紙,到後來讀完了《三言二拍》《東周列國志》《中國歷史通俗演義》《春秋》《老子今譯》《陶淵明傳》《紅樓夢》等許多經典著作,有的反覆讀了多遍,還對岳飛生平與詩詞作品有專屬於自己的研究心得。這樣的深閱讀形成軌跡,對許多年輕人來説都是一種激勵。
在東莞市圖書館的借還書系統中可以看到,吳桂春到館閱覽比借書要多。幾乎每個節假日和下班休息時間,都有他閱覽的記錄。“我喜歡圖書館看書的氛圍,這裡讓人心靜,可以全神貫注地走進書的世界。”吳桂春説,“人讀書就明白道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困惑和矛盾。讀書對我的性格、心態和眼光都有幫助,我現在不會脾氣那麼暴躁,不會動不動跟人抬杠,看事情能用平常心……”
“余生永不忘你 東莞圖書館”
圖書館讓不愛説話的吳桂春與東莞這座城有了親密的聯繫。他捨不得的不只是一張讀者卡,也不只是一座東莞圖書館,更是對東莞這座城市的萬般眷戀。因為年紀大,不太好找工作,好不容易在被譽為“世界工廠”“製造業重鎮”的東莞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靠著自己的勤勞和努力,用打工工資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培養孩子上大學直到研究生畢業,實現了自己年幼時因家貧無法繼續的學業夢想。
正因為有這麼多的情感交集,他才能在臨別留言的瞬間一氣呵成,無奈、不捨、感念、祝願等聚于筆端,噴發而出,紙短情長,真摯感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吳桂春原本工作的鞋廠停工。無奈之下打算返鄉的吳桂春來到東莞圖書館退讀者卡,心裏特別難受。他把卡拿在手裏摩挲著,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原本不想銷掉這張陪伴了自己十幾年的讀者卡,又想著萬一不回東莞,卡拿在手裏也沒用。
填寫表格時,他和身邊一個正在借書的青年讀者交流起讀歷史的體會,聊得很投機。小夥子問他:“您這麼愛看書,為什麼要退讀者卡呢?”
“這裡這麼好,我也不想退。”吳桂春一邊填表,一邊説出了緣故,“我是個打工的,這半年來都沒找到事做了,打算回老家去了。”
“沒關係,您以後還可以再過來嘛。”
“我今年都54歲了,以後怕是再難出來了。”
吳桂春拿起筆,繼續把表格填寫完整。整個對話的氣氛挺傷感的。
工作人員了解到吳桂春與圖書館的故事後,希望他能為圖書館留下一段話。吳桂春答應了,於是,動情地寫下了那130多個字的留言。
“……余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願你越辦越興旺……”簡短的幾句話情真意切,讓在場的圖書館工作人員不禁眼眶濕潤。
從留言看出,讀書已讓吳桂春有了不一樣的表達能力,不但有字面上的流暢,更有字面後的深沉情感,還有“識惠東莞,識惠外來農民工”這樣的文化認知。
有網友查詢了“識惠”二字的意思,原來有出處——已故著名哲學家、國家圖書館原館長任繼愈先生2004年給東莞圖書館題詞“知識惠東莞”。吳桂春引用了該題詞並做了延展。
吳桂春後來向記者解釋説:“圖書館裏有句話叫‘知識惠東莞’,我覺得不止惠東莞,也惠我們外來工。”
一個“活到老 學到老”的典範
文字的力量直抵人心。這段樸實、真實的情感流露,在東莞圖書館引發了全館的熱議。6月25日,東莞圖書館官方微網志轉發了這則留言的照片,並表示“感謝,我們一直在,等您再來!”
留言在東莞人的朋友圈裏刷屏,多位微網志大V轉發,迅速吸引了眾多評論和點讚。新華社官方微信發佈題為《臨別留言,讓人動容……》的推文;人民日報客戶端發佈快評《讓書香,成為一座城市最大的眷戀》;央視新聞、北京青年報、澎湃新聞、南方日報等媒體紛紛報道此事。無數網友被感動。
“這位只有小學文化的農民讀者朋友,對圖書館用海誓山盟般的愛情語言説‘余生永不忘你’,擊中了千千萬萬人的心靈。作為社會民眾普通的一員,吳桂春們用最樸實真摯的語言真情呼喚:我們真的需要圖書館!這讓我們更深切體會到圖書館作為‘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的價值和作用。”東莞圖書館館長李東來感言。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面對讀者,這樣的故事也是日常服務中特別尋常的一部分。”東莞圖書館讀者服務部主任莫啟儀感慨地説,“但它是那麼的真實和典型,直擊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圖書館人有了一種強烈的職業自豪感。”
大家感動之餘,都對這位農民工朋友心懷敬意,覺得他是一個很上進的人,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
網友“只有螺螄粉”表示“要見賢思齊”。
網友“弗慮弗為”説,“熱愛讀書是稀缺的品質,一個農民工讀了12年書豈非是我們之中罕見的一道光?希望他的家鄉也有圖書館,希望他還能回到東莞。”
吳桂春的兒子在長沙某網路媒體工作,看到報道後第一時間給父親打來電話,吳桂春才知道自己成了“新聞人物”。
吳桂春沒有想到,他與圖書館依依惜別的話語感動了這麼多人,也沒有想到能夠改變自己的返鄉計劃。當他的故事傳遍網路時,東莞各方紛紛開始行動,人社部門與吳桂春取得聯繫,根據其就業意向,通過多種渠道聯繫企業,幫助吳桂春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眾多東莞愛心企業表示,願意為吳桂春提供工作崗位。
最終,吳桂春入職一家離圖書館較近的物業公司從事綠化養護工作。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等他適應了公司,不一定要固定在綠化養護的崗位上。公司有生活驛站,還計劃建立小區圖書館,吳先生熱愛讀書,愛學習,有韌性,公司希望他能帶動其他同事共同閱讀、學習。
東莞,這座吳桂春打拼了17年的城市留住了他,這個故事有了一個溫暖的結局,這個結局耐人尋味。
吳桂春從未抱著任何功利心態的閱讀,為他換來了比金子還寶貴的意外收穫——人生出現柳暗花明的轉機。
這個轉機實際上是社會對他堅持讀書學習、做到了“腹有詩書氣自華”、完成了人生修養境界昇華這個行為的褒獎。這背後蘊含著大家對“全民閱讀、終身學習”知易行難的一種深刻認知,通過幫助吳桂春,捍衛著鞏固著閱讀的詩意和尊嚴。這是一股難得的靜氣、清流,是久違書香的人們依然崇尚嚮往精神文化生活的心理投射。“吳桂春”其實是我們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