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資訊

四川省農擔公司圍繞需求創新金融支農方法

發佈時間:2020-07-13 11:37:38

四川農擔公司與四川中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企擔合作,通過實行“企業+農戶”模式,與下游農戶簽訂種養和收購合同,發展稻蝦共作。

24小時,200萬元擔保貸款到賬,原本吃緊的鮮葉收購資金有了補給,四川蒙頂山奇茗茶業有限公司在2月底順利復工復産。這款“春茶快貸”擔保産品,是四川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以下簡稱四川農擔公司)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茶葉加工企業精準定制的,能夠第一時間幫助茶企應對疫情導致的收購資金週轉壓力。

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的5個月裏,在四川農擔公司直接撬動下,共有近40億元銀行資金流向“三農”領域,為8800余戶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小微農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雪中送炭。今年5月底,四川農擔公司累計擔保放款突破150億元,財政資金效能被放大超過6倍。

作為全國由中央財政注資成立的33家省級農擔公司之一,四川農擔成立4年多來,愈發成為撬動金融資本下鄉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四川農擔公司董事長伍學林説,從起步初期寸步難行的窘境,到如今勢如破竹的業務增長,突破背後是四川農擔人抓住金融下鄉難的“七寸”所在,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創新,走出了一條獨具四川特色的政策性農業擔保助推金融下鄉之路。

聚焦難點撬動金融下鄉 門檻再降低費率再降低

農業投資週期長風險大、缺少合規抵押物、單筆貸款額度低沒效益,是農村金融的三大痛點。解決金融下鄉“最後一公里”和“最後一步路”問題,讓金融機構“能貸、敢貸、願貸”,是破題的關鍵。

四川農擔公司成立初期,班子成員組成調研組到四川各地調研,很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告訴調研組,銀行貸款利率較高,商業公司相應提高擔保費,再加上緩釋措施、資産評估、公證等費用,綜合融資成本已經超過10%。

如何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在中央和省財政的大力支援下,四川農擔公司決定創新工作方式,從銀行、農戶兩端著手,不僅通過政策性擔保讓銀行能貸、敢貸,而且願意以低利率放貸;還通過採取信用方式提供擔保以及允許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生物資産等作為反擔保物等措施,擴大抵(質)押物範圍,降低信貸準入門檻,通過降低擔保費率、降低或免除融資中間環節費用等措施,減輕客戶成本負擔,讓農戶能貸得到、貸得起。

在業務辦理上,公司推進業務審的分工協作機制,與合作金融機構通過統一準入標準、優化審批流程、簡化辦貸手續、開闢綠色審批通道等方式,最大程度實現手續減量化,擔保項目審批週期比以前縮短一半以下,客戶少跑路、少等待,金融下農村步伐更快了。

漢源縣紅之源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勇告訴記者,兩年前的一次雪中送炭,讓他和四川農擔結下了不解之緣。2018年,隨著農場經營規模的擴大,李勇急需一筆資金用於引進滴灌系統和景觀建設工程,卻因抵押物不足無法向銀行申請貸款,苦心經營的農場一度面臨因轉型失敗而破産的困境。在了解到李勇的困難後,四川農擔公司綜合考慮貸款主體信譽、農場發展前景、輻射帶動能力等因素,取消了抵押反擔保要求,以1%的低擔保費率為李勇提供信用擔保。

“只花了6.43%的綜合融資成本,就從郵儲銀行漢源縣支行獲得了200萬元的貸款,可算解了農場的燃眉之急。”李勇説,他在經營農場的多個階段都得到過四川農擔的支援,更是兩度化解破産危機。今年疫情期間,農場的水果、花椒等無法外運,觀光旅遊停滯,民宿暫停營業,工人無法復工。危急關頭,四川農擔公司為其量身定制了擔保方案,開設全流程線上綠色審批通道,不到48小時完成全部審批工作,新發放的200萬元擔保貸款再一次讓農場轉危為安。

據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四川農擔公司對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減少或免收擔保費、提升單戶最高授信額度,大大緩解了疫情對農業生産經營的衝擊。

圍繞需求創新金融服務 産品更細化週期更靈活

成立四年多來,四川農擔公司圍繞全省農業主導産業開發了一系列針對性極強的農業信貸擔保産品:針對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惠農擔·糧易貸”;針對農業“10+3”産業體系的“川糧(油)貸”“川豬貸”“川茶貸”等13款專屬信貸擔保産品;針對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震後“重建貸”;針對疫情下緩解中小企業生産經營困難、促進春耕生産和鄉村振興的“疫情貸”……

“宏觀上緊跟全省主導産業不斷豐富産品體系,微觀上則需要根據不同産業的信貸需求不斷創新細化産品。”伍學林表示,農業生産經營是自然再生産和經濟再生産兩個過程的疊加,同樣是種植業,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特性,這就決定了農業信貸需求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其中金融産品信貸週期與特色農業産業發展週期不匹配的問題尤其突出。

“以果樹為例,前幾年全是投入,一般3-5年初挂果後才逐漸有收入,但銀行的風控和考核體系,往往以1-2年為一個借款週期。一個貸款週期結束後,若要續貸就需要‘過橋’資金‘先還舊、再借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每次籌措“過橋”資金,對貸款人來説都要“脫一層皮”。

為解決這一問題,2019年7月,四川省農擔公司與四川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安岳縣委縣政府聯手推出了“惠農擔·檸檬貸”。這款根據檸檬産業實際量身定制的創新融資擔保産品,一經推出,便引起業界關注,並獲得檸檬種植戶的認可。

“惠農擔·檸檬貸”最大的創新之處在於其“T+N”的貸款和還款期限模式。其中,T為投入期,按檸檬種植投入時間計算,最長可達4年,檸檬種植戶在整個投入期都不用還本續貸;N為回報期,按檸檬豐産時間計算,最長可達5年,檸檬種植戶在檸檬豐産後的第一年也不用全額還款,可以根據收益情況在回報期內逐年償還。貸款和還款週期的延長,將解決客戶“過橋資金”的籌措壓力,消除“過橋”過程中産生的一切費用,防止客戶因“過橋”難而形成的徵信問題,真正降低其融資成本與潛在風險。

“惠農擔·檸檬貸”成功後,四川農擔公司又在攀枝花市推出了“惠農擔·芒果貸”,在通江縣推出了“惠農擔·藍莓貸”,這些擔保産品無一不體現了對農業生産規律的尊重和主動適應。

協同發力實現多方共贏 工作更高效風險更可控

面臨自然條件、政策措施、經濟週期等多重因素,農業生産經營的風險普遍較大。為幫助貸款主體化解風險,同時盡可能減少代償損失,保障經營可持續,四川農擔公司將風險防控貫穿到經營管理始終,創新搭建起多重分險機制。

在運營管理上,公司在通過市縣政府、合作金融機構及龍頭企業等第三方合作主體實現批量化獲客和共擔風險的基礎上,進行錯位、有效的職責分工——把項目發掘、初核、推薦交給縣農業農村部門或農業龍頭企業,把盡職調查工作交給銀行,公司負責復核調查,大幅度提高了審批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

在風險管控上,四川農擔公司通過與合作金融機構溝通協商,建立起銀擔3:7的分險機制。在自身承擔的70%分險責任中,四川農擔公司又與合作市縣政府、龍頭企業、其他擔保公司等第三方實行風險共擔,根據合作機構類型,形成“銀政擔3:3:4”“銀企擔3:3:4”的規範化風險分擔機制,實現了風險分擔均衡化。截至今年5月底,公司累計代償率為0.9%,遠低於全國農擔體系代償水準。

樂山市夾江縣就通過繳存風險金參與分險,一年多的時間便撬動了近4億元農業擔保貸款流向農業農村,真正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目前,四川全省已有160余個縣(市、區)建立起了分險資金參與分險,籌集分險資金超過10億元。

“銀企擔模式”則是將政策性農業擔保創新地植入了當下最熱門的供應鏈金融中。截至目前,四川大北農、成都正大農牧、中倫農業、安佑集團等35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均參與建立起了分險機制,以解決企業自身及其上、下游客戶的融資難題。

四川大北農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是飼料行業龍頭企業,公司總經理代強東告訴記者,為幫助養殖戶、經銷商等企業合作客戶發展,公司每年會有數千萬的流動資金被佔用或出借,對公司經營造成一定的風險。“在‘銀企擔模式’下,公司不再直接與客戶發生借貸關係,只用繳存一定的風險金,承擔30%的分險責任,便幫助客戶完成了融資,達到多贏的局面。”代強東介紹,2019年公司通過該模式為客戶融資超過2000萬元,2020年預計將達到6000萬元。

據了解,經過4年多的發展,四川農擔公司已在全省21個市州成立了分支機構,累計為超過4萬戶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小微農業企業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提供了金融服務。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