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資訊

廣東新豐縣有一群從都市回來的新農人

發佈時間:2020-07-13 11:08:18

在下埔村黨建文化廣場,潘靜雯(右三)與村民載歌載舞,歌唱美好生活。

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坐落在粵北山區,這裡山青水秀,毗鄰珠三角地區,素有“珠三角後花園”之稱。由於山多地少,産業基礎薄弱,很多勞動力都去了珠三角地區務工,留在當地的年輕人很少。

近幾年,有這麼一群“80後”“90後”年輕人,走出繁華熱鬧的都市,腳踏實地紮根泥土,潛心鑽研“三農”事業,在發展新豐鄉村振興事業中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年華。

以一幫千助農 探索新農人模式

在深山的農場裏,一聲清脆的哨響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漫山遍野的鵝浩浩蕩蕩地從山上衝了下來,“鵝司令”潘志敏不慌不忙地用勺子向四面八方涌過來的鵝撒著飼料。

“搞大鵝養殖沒時間睡懶覺,大鵝起得早,它們吃飽運動好我才安心。”據潘志敏介紹,這個養殖場是按照標準化現代型農業養殖基地建造的,具備了自動供水、降溫消毒、放養空間等現代化養殖功能。

潘志敏一直以來有個“農業夢”。早在2006年從深圳辭職回家後,就從事養殖生産,一直打拼到現在,成立了每日鮮配送有限公司。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還衍生出全新的扶貧項目,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脫貧。他依託自己的大型養殖基地,聯合縣扶貧辦推出“代養代銷”扶貧項目,將全縣1366戶貧困戶和對口幫扶助農的2000多戶農戶的養殖任務都攬過來,幫他們分擔養殖風險,提供技術,並把95%收益讓利給貧困戶。除此之外,潘志敏還搭建線上消費扶貧平臺,幫助貧困戶解決農産品滯銷問題。

稻田中,潘偉正在更換紅糖水針蜂瓶,“這是我向當地村民學的生物除蟲的土辦法,它可以讓農作物更安全地生長。”

在海外碩士畢業後,潘偉回國成了一名新農人,把國外的社區支援農業(CSA)模式搬回家鄉,以無農藥化肥的傳統農法和現代有機種植方式為標準,在家鄉創立了蔬東坡有機農園。

“剛開始比較難,大家都不了解這種農業模式。”潘偉説,特別是家裏人,無法接受他留學回來投身農業,直到嘗了他種出來的黃瓜、青菜、茄子等蔬菜,“這是我孩童時的味道。”父親才開始理解他。

潘偉對耕種的土地要求十分嚴格,必須遠離噴灑農藥的田地。“結合傳統農法的經驗,我們在這塊土地上有意識地進行輪作和間作,有效防治病、蟲、草害,最大限度恢復和保持土壤活性。”

當地村民也在潘偉的帶動下,逐漸用回原有的土辦法,摒棄各種農藥和化肥,以有機的方式來細耕自己的田地,農産品拿到市場上賣,竟獲得比以前更好的效益。

蔬東坡有機農園現在依託生態種植,開展眾多科普教育和研學活動,吸納了很多遊客前來體驗、觀光。

熱衷科普培訓 醉心田園生活

正當潘偉忙著幫助人們回歸田野,重建農夫、客戶和土地之間的紐帶時,陳娜則致力於農業科普,為大眾答疑解惑。

土地上佈滿了點點光斑,順著光望上去,可以看到一片鬱鬱蔥蔥的葉子,挂著燈籠般的葡萄串,一群好奇的小朋友,指著紫紅色、青綠色的“瑪瑙”葡萄,追著陳娜問個不停。

“小朋友,葡萄上分佈著自然均勻的‘白霜’,不是農藥,是正常的果粉。”陳娜耐心解答著。

畢業于華南師範大學的陳娜,在外辭工後回到新豐縣遙田鎮利村,成立了樂萄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包土地種植葡萄,並邀請村民入股合作分紅。村民們看到這位大學生願意回家創業,都很支援,積極為她出地出力。陳娜感慨道:“我挺感動的,要好好為家鄉的百姓多做點事情。”

“要産出精品葡萄,必須嚴格把控好光照、水分、肥料,連葡萄串數也是得限定在一定範圍內。”陳娜説,她以葡萄園作為培訓基地,專門聘請葡萄種植專業技術人員,免費邀請想種植又沒技術的村民到園區來,手把手傳授栽培、滴水澆灌、防病治病等技術。

除此之外,公司的園區裏還拓展種植火龍果、草莓、鷹嘴桃等水果。“村民們想種什麼水果,我們都可以為他們提供種植技術支援。”陳娜自信地説,依託這個園區,已實現農業科普宣傳、技術培訓一體的功能,吸引大批農戶來這裡參觀學習。

清晨時分,冒著絲絲涼意的水氣瀰漫著整個山坡,山坡上朦朦朧朧的瓜田裏,依稀看都李啟杏忙碌的身影。

“這西瓜看起來小小的,但每一口都會甜到心坎裏!”李啟杏自信地説,因為這塊山坡晝夜溫差大,坡面陽光充足,小氣候明顯,非常適宜種植小西瓜,是她精挑細選的“風水寶地”。

畢業于廣州大學的李啟杏,2018年捨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穩定的工作,回到家鄉種植水果,“我出生在大山裏,那裏有我想要實現的田園夢。”

李啟杏在遙田鎮成立了綠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整合、流轉多個村的土地,除了連片種植西瓜外,還嘗試種植中藥材粉葛和香瓜,同時主動向周圍村民分享種植技術。

在李啟杏精心培育下,瓜果和中藥材收成很好,村民每天看到拉貨的車上總是裝滿了西瓜跟粉葛,都戲稱她為“瓜葛夫人”。

隨著夏季來臨,李啟杏在瓜地旁搭起帳篷,準備舉辦西瓜開園採摘親子活動。“我在城裏工作時就特別想體驗一下做瓜農的樂趣。”

凝聚群眾力量 展現新青年風貌

農村要發展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帶頭人。在青山碧水、鳥語花香環繞的新豐縣沙田鎮下埔村,潘靜雯帶著一批遊客穿梭于乾淨的村巷中,介紹著沿路石砌的景觀和彩繪的文化墻,還有她引以為傲的“下埔精神”。

2014年,潘靜雯抱著建設家鄉的熱情,辭去廣州的高薪工作,在下埔村競選成為村黨支部書記。那時,下埔村是出了名的陳情村,村集體賬戶只有1.5元,村容村貌“臟亂差”,沒有任何的産業,“村民都質疑我這個新手。”潘靜雯感慨道。

為轉變落後的面貌,潘靜雯把未來構想告知每一位村民,串門傾聽村民的訴求。心中牢記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用了五年多時間,她帶領大家將下埔村發展成一個美如詩畫的“網紅村”。當為村民兌現一件又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時,潘靜雯也凝聚到了寶貴的民心。

“群眾就是最可靠的力量。”潘靜雯介紹起“下埔精神”,充滿自豪。下埔村裏石砌的廣場、花壇等景觀,都是村民自發投工投勞的成果,尤其是那面“民心”墻,是她帶著村民冒著酷暑,跑遍附近的鄉鎮撿石頭,一磚一石壘起來的。

“不等不靠,沒錢也要幹”。潘靜雯説。巾幗驛站、一村多品、人民飯堂……依靠群眾的力量和智慧,下埔村亮點頻現。現在村集體産業做得越來越大,來訪的遊客也越來越多,大家的生活水準也逐年提升。

青年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昇華。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後浪奔涌正揚帆,一批批“新農人”奮戰在鄉村振興基層一線,成為新豐縣全面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新時代“後浪”用他們的熱情助力家鄉發展,在新豐這塊鄉村振興的熱土上追逐夢想,綻放精彩人生。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