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17日在主持召開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時發表主旨講話,強調“要堅定不移踐行多邊主義”。從最近二十多年來世界持續減貧取得重大歷史性進展以及當前全球抗疫的實踐經驗來看,堅持多邊主義,加強國際合作,仍然是國際社會有效應對世界公共衛生危機、饑餓、貧困等人類共同危機的最佳選項。
南南合作是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發展中國家科技發展、創新和能力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其作用也愈來愈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廣泛關注。作為聯合國系統中專責應對鄉村貧困的唯一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努力拓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夥伴關係,助力發展中國家實現糧食安全和鄉村脫貧。近年來,在中方大力推動下,南南合作日益成為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一個重要扶貧手段。2018年,中國政府捐資1000萬美元,在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率先設立首個會員國“南南及三方合作專項基金”,用於支援發展中國家相互合作和學習,共同挖掘分享鄉村扶貧經驗、知識、技能和資源,早日實現鄉村脫貧和可持續發展。
兩年來,“IFAD-中國南南及三方合作專項基金”先後分兩批,資助實施17個項目,在三十多個國家開展多方位南南合作。合作夥伴既有政府和公營部門,也有國際及區域性組織,還有民間團體和私營企業,甚至一些發達國家組織機構也表達了參與專項基金項目的願望。這種合作夥伴的多樣性,充分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南南合作及其有效性的普遍認可。通過專項基金搭臺,項目國家與中方相關單位交流分享了農業價值鏈、農村青年發展、綠色經濟、鄉村可持續開發、涉農實用技術運用等方面的經驗與知識,既為合作夥伴今後進一步開展更深層次合作奠定了基礎,也為發展中國家之間增進減貧領域合作交流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範本。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與中方也積極探索其他形式的南南合作。2019年12月,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舉辦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農業經驗交流學習活動,牽線搭橋邀請巴中兩國有關部門官員、專家學者及扶貧專業人士匯聚一堂,共同探討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中巴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三方分享了各自在荒漠化治理、農業供水管理等方面的具體實踐和成功經驗,並達成初步意向,以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在巴扶貧開發項目為平臺,共同開展中巴農業領域技術合作、技能示範應用、産業化建設和政策支援,造福巴基斯坦廣大貧困小農。這個案例頗具示範意義,已經被聯合國收錄為南南合作“好做法”加以推廣。
今年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給世界各地民眾日常生活生計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影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低收入缺糧國家,既要努力維持基本民生又要以脆弱的公共衛生體系應對疫情,面臨的挑戰尤為嚴峻。疫情,疊加由此帶來的失業、物價上漲、僑匯斷流等重重難關,使貧困弱勢群體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據世界銀行預測,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全球赤貧率將額外增加0.3-0.7個百分點,赤貧人數可能達到全球總人口的9%左右,比2019年多出4千萬至6千萬人。從目前形勢看,國際社會實現2030年根除赤貧和饑餓目標的前景充滿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貧困和饑餓,自古以來一直是困擾人類社會的重大發展難題。如何實現“貧者足以養生而不至於憂”,始終是普羅大眾最基本而又樸素的永恒追求。國際社會把貧困作為全球性重要發展議題來共同應對,則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歷史。19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力推減貧,取得實質性成果,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各國以堅定的政治意願,團結合作,先後達成“千年發展目標”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同心協力共同應對饑餓和貧困。當前正在蔓延的新冠疫情使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也給全球減貧決心和努力帶來意想不到的巨大挑戰。人類團結起來,終將戰勝疫情。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的召開又一次表明,在後疫情時代,惟有繼續加強南南合作在內的全方位國際合作,發展中國家根除饑餓和貧困的美好願景才會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