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資訊

江蘇張家港: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發佈時間:2020-07-03 10:25:50

趁著梅雨暫歇,張家港塘橋鎮金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健抓緊將插秧機開到田間,伴隨著機器“突突突”的聲響,一株株青綠的秧苗穩穩地扎入水田。

作為江蘇省首家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示範市,張家港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95.9%,設施農業機械化水準60.4%,農業綜合機械化水準93.95%,列全省第一。

合作社提供“一站式”服務

6台插秧機齊上陣,12天就能完成3000畝地的作業,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事情。站在田壟邊的水泥路上,吳健告訴筆者:“再有一兩天就能完成插秧,然後就要忙著除草、除蟲等田間管理了。”

為了破解找不到人來種地的難題,2009年吳健牽頭組建了金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這幾年,合作社陸續更新添置了100多臺(套)收割機、插秧機、植保機等各類現代化農機具,服務周邊3萬多畝農田。吳健説:“我們合作社現在從育秧開始,可以實現栽插、翻耕、機收、碾米、包裝一條龍服務,現在每年産值500多萬元,種田全靠農機。”

“全程機械化僅僅靠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小農機難以實現。”張家港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江説,為響應農機服務與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的新要求,該市在金村農機專業合作社探索採用“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模式,打造“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的新業態,通過拓展合作社經營範圍,為周邊農戶提供全程機械作業、農資配送、技術培訓、稻米加工銷售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相關做法入選農業農村部“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全國典型案例。目前,張家港擁有各類農機服務組織71個,作業面積佔比超過80%,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例超過95%。

“無人農場”展露現代模樣

近日,在常陰沙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筆者看到,一台插秧機正在平整的水稻田裏有條不紊地工作著,一株株秧苗被整齊地插入稻田,插秧機上沒有駕駛員,所有作業全自動完成,轉向、調頭,每一個環節都精準有序。

“利用北斗衛星導航,加上智慧軟體,實現無人作業,相比傳統插秧機,可以節省人力成本,並且插得更直、作業效率更高、品質更好。”正在操作無人插秧機的耘垛智田農業服務(江蘇)有限公司負責人潘才建説,無人駕駛插秧機定位精度能夠達到2.5釐米。從去年開始,公司在常陰沙的450畝試驗田上,進行從種到收全程無人的智慧化實踐,今年將繼續擴大規模。

兩個月前,潘才建以18.8萬元的價格購買了1台智慧聯合收割機,經市級和省級農機購置補貼後,公司實付9.4萬元。“智慧聯合收割機每小時收割小麥10畝左右,1個人可以輕鬆操控1到5台,我們計劃今年再購買2台,在大田進行‘編隊’作業。”

政策補貼加快“機器換人”

目前,張家港已引進5台無人駕駛收割機、13台無人駕駛插秧機、5台無人駕駛拖拉機、30多臺(架)無人植保機,涵蓋了耕、種、收、植保等主要環節,為今後打造“無人農場”奠定了基礎。

在農業勞動力缺乏、對農機作業效率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無人駕駛農業機械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張家港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湯衛華説:“無人農機具的推廣應用,將進一步加快我市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步伐,從而解決農業生産人口老齡化、作業標準差異化等問題,創新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為此,張家港全面落實智慧化農機購機補貼政策,加快“機器換人”步伐,今年對購買智慧化農機具給予50%的補貼。此外,該市還在全省首家建成農機資訊化管理平臺。市農機推廣站站長蔡東林説,目前,該市各鎮(區)已有600台中拖、收割機和插秧機接入“北斗農機管家”,實現了相關基礎數據、實時照片的動態採集,初步建成“網際網路+”農機作業平臺,為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作業提供定位監控、指揮調度、面積統計、品質核查、安全監管等基礎性管理服務。

來源:農民日報
責編:王靜